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技术开发》2016,(7):86-88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文章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生态化发展进行了相关综述;探讨了当前新型城镇化生态绿色发展建设所面对的困境;并基于绿色营销的视角,从绿色研发与设计、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生态发展的对策来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生态化发展与转型。  相似文献   

2.
传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已难以为继。由此,城乡建设模式转型成为必然,新型城镇化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面对生态环境危机和转型发展要求,城乡规划必须深度融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做出适应性变革。对新形势新要求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规划变革的方向和方式,以探索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规划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企业经济》2016,(2):143-147
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何将生态文明的理论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生态文明为视角,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等五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Critic方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显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处于转型后期阶段。本文依据测度结果,从城镇产业结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等角度提出了提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并找到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城乡统筹等五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影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住房保障的推动作用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融合”。当前,各地城镇化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化也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2017,(2):187-192
随着新型城镇化逐渐代替传统城镇化,如何定量测评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以及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热点问题。本文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例,选取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多个视角来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研究表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不仅空间上波动较大,而且区域间差异也较大。为此,在中部六省的后续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布局需要有长远和科学的规划;以全面、多元的价值观来管理城市,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晓燕 《企业活力》2013,(6):154-160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应包含: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这三者应该协同发展。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发展综合指数表明,其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存有较大问题,据此分析结果,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围绕"五个湖北"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问题是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未来十年是湖北省城镇化加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了由31项指标组成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选择19个国家级新区中2018年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新区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并结合民生幸福建设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对南京江北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南京江北新区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处于中上游水平,与发达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结构亟需优化;(2)发展增长方式、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类指标明显落后;(3)科教文卫、居民生活等指标具有比较优势。文章最后提出新型城镇化提升路径为加快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建设,积极提升科教和生态示范效应,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进城乡特色均衡发展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7,(8):51-53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结合十八大报告,介绍了新型城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实证结果。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其后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产业维度,也是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基本支撑和源动力。因而探讨连片贫困区域的武陵山片区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具有十分典型的现实意义。武陵山片区应以生态发展,实现跨区域、部门的产业融合,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强调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进程,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绿色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发展经济是否一定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如何协调、平衡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力求攻克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结合江西实际,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不仅可以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与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也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新型城镇化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而丹东在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制,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使得丹东真正建设成为大气秀美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十二五"期间,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针对广东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税收视角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增多、城镇用地面积比例增加、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的动态过程。人口集聚与产业的发展伴随着资源消耗、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增多等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城市病"。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既是城镇化的主导者,也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问题的核心力量。政府可通过合理规划城镇发展路径、提供生态制度与公用产品等来有效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确保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备受瞩目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落地,意味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正式启动。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也是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规划》始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指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必将引领我国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通过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当前,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的同质化和重复布局、创新能力总体上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断层化、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等。尤其是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心肺之患",环境保护迫切需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兼顾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这是关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基于此,本刊诚邀部分专家发表高见,以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通过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当前,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的同质化和重复布局、创新能力总体上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断层化、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等。尤其是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心肺之患",环境保护迫切需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兼顾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这是关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基于此,本刊诚邀部分专家发表高见,以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正>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的背景1.国家与山西省政策层面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选择一批外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明显、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及村庄作为试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此,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建设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