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厘清现有的扶贫政策对林区的减贫效果,探索扶贫政策在林区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实施的效果差异,利用2008~2014年赣南林区15个林业县的面板数据,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比较了林区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在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方面的差异变化,再利用方差分析法和计量回归模型,探究影响林区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在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存在差异的显著因素。结果表明:在2008~2014年期间,赣州林区贫困县的人均GDP增长量仅为非贫困县的60.73%,造成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消费额;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量为非贫困县的126.85%,造成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农村从业人员数。政府扶贫工作对林区贫困县农户减贫效果比较明显,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很大,政府应提高对贫困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引导贫困县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促进地方消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13-2018年贫困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信息和县域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了政府审计监督对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扶贫资金审计显著提高了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财政扶贫资金的合规化使用,使得更多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领域,进而通过扶贫产业的造血效应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是最主要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审计监督成本更低和营商环境更好的县域,财政扶贫资金审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更强。本文的结论为更好地利用政府审计问责机制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提质增效、防止脱贫地区规模性返贫以及巩固现有脱贫成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启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5-2020年县级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在省界毗邻县的乡村振兴效应。结果表明:第一,省界毗邻县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但在研究期内明显提高;第二,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有力提升了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三,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力资本提升三条路径提升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第四,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乡村振兴效应不会因试点县处于偏远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而变弱,这种效应在一类和二类革命老区样本中更强。因此,政府不仅要在省界毗邻地区扩大振兴规划试点范围,还需制定差异化的振兴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畅通振兴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的渠道,增强省界毗邻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VAR模型对我国1978-2016年地方财政支出与居民收入差距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分析结果来看,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对地方财政支出有微小的负向影响。地方财政支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但这一效应作用力度并不大且作用期限较短。而分地区来看,收入差距扩大会使得地方财政支出增加。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收入差距有微弱的正向影响;中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增长初期会抑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后面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转为正向,不过这一力度有限;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支出增长会明显抑制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文章在深化定量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政府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于理解地方政府政策能否遏制分配不公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总体上讲,在控制了农户户主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等变量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能使农户农业收入平均提高7.99%,且该正向影响具有持续效应;进一步从农户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角度剖析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内在根源,发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资本要素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劳动力要素投入无显著影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会显著提高资本要素投入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但不会提高土地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此外,政府主导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市场主导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要素投入产出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政府主导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市场主导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1—2017年的全国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下,农村电商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农村电商政策减小了城乡“数字鸿沟”、促进了农民增收并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且该政策在非贫困县、东部地区、ICT水平较高以及二三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更具有显著作用。本文从资本和人口要素流动,以及政府主导下的财政资金支出视角对农村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机制解释,并发现各财政资金规划用途间的互补与互斥现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持续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合理安排资金用途,发挥电商农户的创业带动效应,积极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支出的结果却有失公平性。以财政支出公平和偏好理论为基础,对东西中部三大地区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和财政补贴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边际财富效应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好的增强会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发达地区高补贴和高保障、欠发达地区低补贴和低保障状况,使得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应形成以中央政府财政补贴为主,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开展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23个省(市、自治区)2014—2018年面板数据,在分析正向激励效应与负向抑制效应下的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产出效应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模型从林业产出视角分别对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存在产出激励效应,且存在1期滞后;同时,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对林业产出的促进效果受影响于林业风险,风险水平的上升会抑制保费补贴政策对林业产出的促进作用;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产出激励效应及林业风险对补贴政策产出激励效应的影响均存在区域差异性。最后,提出实施保费补贴差异化、逐步提升保障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新化县农户收入增长、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发现贫困县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减少,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长越来越依重于工资性收入,家庭劳动力的兼业化倾向日趋显著.并且通过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户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实现贫困县农户收入增长,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根本在于加快贫困县农村劳动力的兼业性转移,尤其是向农村第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息息相关,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在阐述内需与经济增长相关概念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内需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利用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系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总值存在一定程度“惯性”,与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呈正相关关系,与政府消费呈负相关关系,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政府消费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挤出效应”。而且在目前情况下,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明显弱于投资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后,为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基于扩大内需角度,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关于扩大内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索在碳减排治理新阶段,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地区降碳效应的影响,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全国30个省域2009—2020年的碳排放数据,采用双固定模型检验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对地区降碳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显著促进地区降碳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能源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水平对降碳效应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强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对降碳效应的促进作用,资本错配会对降碳效应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弱化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对降碳效应在北方和低工业化水平地区的促进效应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显著抑制地区污染物排放水平,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扭曲和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增加均会抑制地区降碳效应,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方式显著促进降碳效应。为进一步落实碳减排目标,应提高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适当弱化政府干预,最大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政策的动态性和延续性对地区长期降碳效应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测算四川省贫困县农村收入差距并探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缩小其农村收入差距提出有效的对策。[方法]文章使用2013年《四川省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数据,运用离差法对贫困县农村收入差距进行了测度,并通过分位数回归,对贫困县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受教育程度在所有分位数上均具有显著缩小农村收入差距的作用;在0.25分位数上,劳动能力及道路交通便捷度对农村收入差距具有非常显著的缩小效应,但随着分位数的提高,道路交通便捷度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逐渐减小,劳动能力的收入贫困差距缩小效应也变得不再显著。[结论]无论是在农村收入差距小还是大的贫困县,实施农村教育振兴政策均有助于缩小农村收入差距;在农村收入差距较小的贫困县,在农村地区加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和积极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将有助于减小农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县域特别是贫困县域现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能否发挥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作用,这既是事关银行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普惠金融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利用2010~2017年1927个县(市、旗)的银行网点分布数据,考察2006年确立的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所带来的贫困县和非贫困县银行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分层检验贫困县和非贫困县银行业竞争对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影响,探讨不同类型银行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银行在县域的战略布局已由收缩转为扩张,但贫困县的银行网点数量仍明显少于非贫困县;县域银行业竞争显著促进了普惠金融服务深化,但这种促进效应在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贫困县较弱;根植于贫困县本土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两类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能显著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深化,而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深化的效应在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启动后,政府财政支出就应相应减少.实践证明,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特定任务适时相应地调整财政政策是非常必要的.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势在必行.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财政政策"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甘肃省69个县(市)划分为民族县和非民族县两大群组,以两大群组为基础,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度了1994-2014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的构成和变化。研究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显著,其中,民族县组内、非民族县组内和非民族县组间经济差距均在逐渐扩大,民族县组间经济差距在逐渐缩小。在导致总体经济差距变化的各种效应中,人均GDP增长效应、民族县组间差距效应和交互效应均起到了缩小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的作用,组内差距效应和非民族县组间差距效应则相反。因此,为缩小甘肃省县域经济差距,应大力提高贫困县经济水平,着力缩小民族县内部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6.
棉花产出增长中的政策、制度、技术与区域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以江苏棉业为实证材料 ,将气候作为分析的一个重要变量 ,发现棉花产出增长直接得益于技术进步、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及肥料投入的增加 ;制度和人力资本因素的改善是棉花产出增长的间接源 ;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是产出增长的第三个源泉。影响棉花产出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土地投入的减少和不合理的税费政策。气候对棉花产出的影响在所有的计量分析中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1995—2011年的分省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建模及估计技术,设置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多样化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实证测度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在控制了资本、财政支出、国有化程度等变量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内溢出为正,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城镇化的区域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不同,其中:在经济空间的关联模式下为正,在邻接、地理距离空间关联模式下为负。但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我国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理清创新类生产要素对农业园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园区吸引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为破解增长瓶颈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0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01—2016年要素投入与产出数据,估算创新要素与传统要素的产出贡献度,并分别使用年度均值和随机收取的11家分属于不同区域的园区个体数据,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园区的要素贡献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三大区域创新要素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成倍高于同区域传统要素产出所占比重,对总产出的贡献显著; 西部地区创新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创新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接近东部地区。[结论]以创新引领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不依赖于传统经济优势,加大创新要素投入是实现赶超、破解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 塑造园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孵化培育载体,就能够通过创新要素的微观作用机制,以正外部经济效应带动农业及其周边产业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2006~2019年碳市场试点地区和其他非试点地区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层面实证考察建立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碳市场显著降低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以碳价和碳市场规模表示的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相较于市场机制,政府行政干预对试点地区碳减排的作用更加显著;当碳市场运行缺乏效率时,政府对控排主体的干预力度越大,减排效应越显著。作用机制显示: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碳减排的有效渠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沿海11省市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技术探析海洋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金融对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和空问溢出效应,且存在一定"拥挤效应";区域整体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效应";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能显著推动海洋经济增长,股票市场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不显著。据此,金融行业优化升级、"蓝色信贷"、"集群融资"等方式是削弱海洋经济领域金融抑制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