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工资政策首先和主要地是一个如何更好地遵循按劳分配规律的问题,但又并非完全地局限在这一点上。即以我国工资方面所存在的低、平、乱、死四大弊病而言,它们就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而非仅仅由于违背按劳分配规律所引起。低,指工资水平低。工资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说来,取决于可供分配的消费品数量。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马克思粤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5页)。可供分配的消费品数量,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又取决于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计划规律所决定的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时,曾对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他认为按劳分配将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方式。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在马列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指导下,在认识和运用按劳分配规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方面进行了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级工资、岗位工资等多种分配模式对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究竟哪种工资制度和分配模式对按劳分配原则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勤同志在《试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见《经济问题》1982年第5期)一文中,表述了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阐述的按劳分配理论只是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分配理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和存在着两种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只能实行相对平均分配与按劳分配原则并存的分配方式。笔者不能同意这一观点。现就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现阶段分配模式的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王勤同志。 一、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不是只适用于某一阶段的具体分配模式,而是对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4.
刍议按劳分配中的“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基本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读了何伟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受益非浅。然而,《何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社会必要劳动。对此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在此略陈管见并向何伟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5.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此触发了一场关于按劳分配原则是存是废的争论。最近有些同志撰文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述的按劳分配,是以产品经济为实现条件的,由此推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同商品经济不能两立。要实行按劳分配,就必须是产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必须另择其他分配原则。我认为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分配原则,它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内核只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而不以公有制经济是按产品或商品的形式进行组织和运行为转移的。后者只能制约按劳分配的非本质方面,即制约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的具体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一九六一年第四期发表了孙尚清同志所写的《试探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一文,文中在谈到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法权的关系时说:按劳分配“……体现着一定形态一定数量的劳动与另一种形态的同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原则是等价交换,而等价交换原则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也通行的、调节商品关系的原则,并且为资产阶级所承认、所利用的原则。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  相似文献   

7.
《经济问题》1982年第4期发表的林文肯同志《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文中说:“马克思之所以要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所决定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翻开经典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平均分配-单一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个阶段。文章通过分析分配制度的变化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指出加强政府调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问题》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载杜明同志《谈谈“按劳分配”与“各尽所能”》一文(以下简称《杜文》),提出必须“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统一的分配公式贯彻执行”这一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按劳分配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的论述只是一种猜想,而明确把按劳分配说成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是列宁,而斯大林又把按劳分配确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第一次把名尽所能和按劳分配连在一起,从而走向了教条和僵化。作者认为,按劳分配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而且在实践上也与迅猛发展的商品经济所要求的等价交换所不容。作者认为,改革传统的分配机制迫在眉睫,走出“怪圈”的出路,就在于从商品经济出发,以按劳付酬机制代替按劳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与价格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它们的变动分别受着不同的经济规律支配。工资的变动主要受按劳分配规律的支配,价格的变动主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但是工资与价格又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工资作为实现按劳分配的具体报酬形式,是职工创造的产品经过社会扣除后归他们自己消费的部分。在存在商品货币的条件下,职工要用货币工资去购买消费品和支付消费性劳务。消费品价格和消费性劳务收费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工的生活水平,关系到按劳分配原则能否真正实现。物价上涨,工资不动,职工的生活水平就下降,若要保证职工生活水平不致下降,就必须增加工资。工资又是价格的组成部分。价格是由物质资料消耗支出;工资及工资附加支出;利润、税金三部分组成的。增加工资,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增加生产成本。这时,若要单位产品的利润、税金不  相似文献   

12.
<正> 胡瑞梁同志是我所敬重的老经济学家。近年来《经济研究》先后发表了他的三篇有关劳动力商品问题的力作:《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载1987年第12期,以下简称《一论》)、《论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意义》(载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二论》)、《关于劳动、所有制和等价物交换的一些理论问题》(载1989年第1期,以下简称《三论》)。再三研读以上“三论”,我感到作者在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的讨论中独树一帜,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又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不只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有的同志援引《哥达纲领批判》,认为马克思讲的按劳分配只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分配原则;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是从“六项扣除”中开支,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巴黎公社原则分配。例如,有的文章讲,“现实生活的具体工资中:第一,既包含物质生产领域的工资,也包含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工资。前者应当是同‘按劳分配’相联系的,后者则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同‘按劳分配’相联系的,应当是还受其他原则支配。”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按劳分配原则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按什么原则分配,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不但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实践提出的要求。在我国职工中,物质生产劳动者占多数,但非物质生产劳动者仍有数千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私企业中的劳动力还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要素分配并不是说所有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15.
张宗江 《经济师》2000,(1):67-68
1993年10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建国以来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变原先事业单位结构工资制为固定工资与活工资两部分(所谓活工资是指按事业单位性质效益等情况确定比例核定部分),这次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改革大背景条件下进行的。工资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根据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发挥活工资活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国家规定原事业单位的活工…  相似文献   

16.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问题,是关系到如何管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自觉地加强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充分发挥币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就需要弄清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同以往一切私有制截然不同,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这种公有制由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所构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同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公有制,也不同于未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单一的完善的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和任何剥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收入由按劳分配与非按劳分配两个部分构成。本文分析非按劳分配部分的构成、当前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从劳动者收入的总量来说,当前,城镇劳动者收入约有一半来自工资、奖金,另一半来自消费品价格补贴和各种集体福利。这样一种分配模式,即令工资奖金部分是按劳分配的,那也没有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从初级阶段总的趋势来说,我们认为非按劳分配的绝对额会是上升的。但其比例应是趋于下降的。当然,在各项非按劳分配的因素中,其情况又是不同的。下面分别作一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略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空想性》一文(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下称《空想性》)认为,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在实践中是难以实行的。它基本上属于,前人固于历史条件仍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具有空想的性质,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按劳动力价格分配个人消  相似文献   

19.
§1、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话 《经济问题》1982年第8期发表的陈昕同志的论文《马克思并没有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文摘报》作了扼要的介绍)批评了斯大林同志,说他把马克思提出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①套用到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明确地论述了工资的实质,即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工资不再是劳动力的价值转化形式,而是"劳动的价值转化形式",这一实质具有科学的基本内涵,也有其现实基础,与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