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贷业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而当前宏观、微观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使得银行的信贷经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江苏分行的信贷经营现状与矛盾问题入手,重点剖析了问题成因和经营形势,然后在对国外银行信贷经营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针对江苏分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制定信贷战略规划、提升信贷经营理念、健全信贷政策体系、开展品牌建设与营销、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信贷创新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报告以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为例,分析了内涵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原因,从行业结构、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出发,规划了信贷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以结构优化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了信贷产品和信贷机制的创新以及信贷资源优化、强化信贷队伍建设等基本思路和措施,为商业银行提升信贷经营水平、增强信贷竞争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深化信贷体制改革 访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戴巍 记者:去年8月,总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信贷结构调整调研的通知>,江苏省分行立即成立了调研工作小组,并很快完成了相应的研究报告,请问分行为什么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戴行长:江苏省分行开展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是全行推行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是要适应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解决制约业务经营的突出矛盾,从而实现新一轮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与工商银行系统及其他分行2013年上半年信贷资产结构变化情况,剖析该行信贷资产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经营收益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改善信贷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继对信贷资产实施五级风险分类管理六年之后,总行决定在全系统开展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在省分行统一部署下.全省大部分二级分行于3月下旬选择一个非信贷资产总量大、种类多的经营行进行试点,省分行选择安庆市农行桐城支行作为省分行试点行,集中时间、人员,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农行贵港分行港南支行在2000年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后,一方面改善了信贷结构,减轻了学生的历史包袱,使该行的经营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却使该行信贷业务量进一步缩小。不良贷款剥离后,港南支行信贷经营出路在哪里,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信贷结构不合理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中国工商银行台州市分行信贷结构三年战略性调整的成效调查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要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实现高质量、高效益条件下全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重要的是做好“三个优化”:即在优化信贷产品结构、优化信贷客户结构和优化信贷地区结构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金融》2008,(10):12-13
2007年底以来,全国各地小企业信贷资金紧张,小企业信贷大幅下滑。然而,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的小企业信贷却连续7年保持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淮南市是以煤电化为支柱产业的能源型工业城市,能否快速、有效地渗入全市煤炭、电力大型工业企业客户.是农行淮南分行当前各项业务经营快速发展的关键。但信贷投放过于集中,风险和效益几率同时倍增,因而必须积极审慎发展煤电行业,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这对于淮南分行持续稳健经营和提高信贷资金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淮南分行煤电行业信贷投放及该行业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中国工商银行江西分行无论在综合排名和经营业绩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分行下大力气构建有进有退的信贷经营机制。这不仅锻炼了信贷队伍、更新了经营理念,更为信贷经营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深入了解江西分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成功经验,最近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江西分行初苏华行长,并请初行长就有进有退的信贷经营机制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从低效信贷市场退出是当前农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的关键,也是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实际运作中,受诸多因素制约,信贷退出存在较大难度。2003年以来,广西分行在加快信贷退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总结广西分行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笔者并对制约信贷退出的瓶颈和加快退出步伐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按照五月下旬全省二级分行行长会议精神,今后三至四年业务经营重点将是调整信贷结构,严格信贷管理。面对今年全行部分不良资产剥离后,信贷经营如何调整策略,如何规范决策行为,加大二个力度(拓展优良客户和淘汰劣质客户),将是全行业务经营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期继续编发四篇此类文章,旨在进一步抛砖引玉,撞击一线业务骨干人员的灵感,挥笔抒发自己见仁见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陈建中 《金融纵横》2004,(5):F0003-F0003
农发行江苏省分行成立十年来,认真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大力支持粮棉油购销,强化信贷支农,取得明显成效。十年来,累计发放各项贷款约2000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100余亿斤,油料20余亿斤,棉花4800余万担,有力地促进了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发行江苏省分行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确立“讲政策、防风险、谋经营、  相似文献   

14.
信贷经营形势与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经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业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而当前宏观、微观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使得银行的信贷经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江苏分行的信贷经营现状与矛盾问题入手,重点剖析了问题成因和经营形势,然后在对国外银行信贷经营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针对江苏分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制定信贷战略规划、提升信贷经营理念、健全信贷政策体系、开展品牌建设与营销、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信贷创新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确保非信贷不良资产档案整理质量,宿州分行于11月6日召开全市农行非信贷不良资产档案整理培训会。各支行分管行长,资产经营、计财部经理.非信贷不良资产档案整理的有关人员以及二级分行相关部室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培训会。培训会就非信贷不良资产档案整理主要操作实务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和农行江苏省分行提出的"正确处理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的工作要求,地处苏北的淮安农行应如何围绕价值创造、经营转型、发展质量、风险控制等工作重点,加快实施信贷精细化管理,推进资产业务集约化经营和内涵式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处在全国欠发达区域,经济金融资源相对匮乏,但近些年来,贵州分行以具有特色的信贷经营理念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实现了信贷资产的快速增长,保持了优良的资产质量.2006年至2008年,贵州分行贷款总量增长260亿元,增幅为50%,贷款不良率维持在1%左右,资产质量始终居全国一级分行前列.近几年信贷业务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信贷业务最重要的是立足地方经济,找准地方经济与宏观政策的切合点,从源头保证贷款投向优质领域,这也是具有贵州分行特色经营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得益于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农行二次信贷资产剥离以来,农行襄阳分行信贷业务经历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发展时期,既抓住了国家为应对危机信贷规模超常规增长的发展机遇,也正在经受后危机时期宏观调控持续收紧、外部监管不断加强的考验。特别是2009年以来,全行突出信贷资产品质经营,推进信贷经营转型,构建资本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稳健合规型的新型信贷业务发展模式,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可持续有效发展。本文对农行襄阳分行在实施信贷品质经营之路进行总结检验的基础上,就基层农行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信贷经营之路.2005年至2008年,不考虑剥离因素,全行各项贷款累计增加1 295亿元,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1.72%;各项贷款总量始终保持同业第一,当年增量三年位居同业第一;五级分类不良贷款额和不良率分别比剥离后下降3.55亿元和0.71个百分点,不良率下降至1.06%,拨备覆盖率224.14%.  相似文献   

20.
《安徽农村金融》2006,(2):10-12
近年来,铜陵分行以强化信贷管理为基础,认真贯彻执行信贷基本制度、信贷综合管理办法和单项业务品种管理办法,规范操作信贷决策的每个环节,落实贷后管理职责,全行上下逐步形成了自觉遵守信贷管理制度、落实信贷管理制度和运用信贷管理制度的经营理念和行为习惯,初步构建起了健康的、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新型信贷文化。全行的信贷业务保持了稳健、强劲发展,信贷资产质量逐年提高,有力促进了铜陵分行良性、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到2005年末我行的各项贷款余额26.9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为12.86%,鞍2001年初的84%净下降7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绝对额也由2001年初的44706万元,下降到34587万元。不良贷款占比持续下降和有效信贷资产的大幅增加为全行盈利能力的显著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行实现经营利润3861万元,人均超过18万元。较2001年相比扭亏增盈4957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