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制造是俄罗斯的重要工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汽车制造业大约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13%,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近10年来,俄罗斯汽车产量增长了1倍多。为了促进汽车工业的有序发展,2002年7月,俄政府批准了《2010年俄罗斯汽车工业发展构想方案》,期望将小轿车  相似文献   

2.
2000年是我国汽车技术法规史上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从增加汽车产品的强制性检验项目、发布39项设计规则、加严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到我国正式加入《全球汽车技术法规协定书》,这些都是汽车行业值得回忆的重要事件。本文以M1类车为例,对上述内容作一介绍和剖析,并结合工作实践谈一点个人体会。愿本评议能给各位同仁在执行现行中国汽车技术法规及理解国家“入世”对策时,有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3.
2000年是我国汽车技术法规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从增加汽车产品强制性检验项目,发布 34项设计规划,加严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我国正式加入《全球汽车技术法规协议书》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我国今后实施汽车产品型式认证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 M1类车为例,对上述内容作一介绍和剖析。 1增加汽车产品强检项目   2000年之初,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关于汽车新产品实施 40项强制性检验的通知》,决定自 2000年 4月 1日起,凡申报《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的汽车新产品,必须符合 40项强制性检验…  相似文献   

4.
汽车·资讯     
《山东企业管理》2010,(12):72-72
标准难统一新能源汽车《规划》再度推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陈全世向外界透露“由于目前《规划》中还有许多需要商讨的问题,可能正式出台要等到两会之后的3月份了。”2011年1月5日,陈全世所说的《规划》全称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简称《规划》)。作为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确定了从2011年到2020年十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事实上,这已不是第一次推迟新能源汽车产业这部“根本大法”了。  相似文献   

5.
自从一百多年前第一辆汽车在路上行驶以后,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汽车法规也很快随之产生,而且这些法律规章当时仅应用于各国内部。在这之后,当汽车成为可以跨越国界的国际化商品之后,对于标准化、国际化的汽车法规的需求日益强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接的国际化汽车法规。这个法规系统后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天,一套成熟的国际化汽车法规系统以及相关的认证机构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来。尽管汽车的保有量和总行驶里程持续高速增长,但法律规章体系本身也在不断更新、修正,从而跟上不断进步的科技。它将对人类环境的保护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从交通事故的数字统计上已经可以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未来的法规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更加合理,更加注重国际协调。中国应该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组织(如UN WP29),制定新法规的工作中去,从而实现用户,环境和汽车工业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6.
在各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6%-10%的汽车报废。比如,欧洲每年报废的汽车约为1200万辆,俄罗斯仅在莫斯科市,每年就有13万辆汽车报废。目前,俄罗斯拥有汽车3000万辆,每年以160万-180万辆速度增长,到2008的,将达到4000万辆。报废汽车也会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贾可 《经营者》2011,(23):198-198
如果你对当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争论的焦点和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的话,那么这本《盛世危局》就是一个最好的指南  相似文献   

8.
段飞  陈红 《河北企业》2014,(12):72-72
<正>一引言当今中国的经济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论是其产销,还是依附于汽车行业的其他产业链都已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产品换代周期均大幅度缩短,市场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本文依据当今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汽车工业的复杂性分析,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汽车工业系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二中国汽车工业当前状况中国的汽车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发展到现在,经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镇企业》2004,(5):35-35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今天在长春举行的“扩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研讨会”上说,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他表示,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再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生产量和消费量有可能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据了解,中国汽车工业正在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张国宝认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正在向几家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集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汽车发展史上,有很多值得铭记的节点,让一汽人自豪的是,这些关键的节点中很多的“第一”都是由一汽人创造的。比如中国的第一辆卡车、第一辆轿车都诞生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过中国生产出第一台汽车的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却是在前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建造起来的。“要发展我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没有自己的汽车工厂设计队伍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早在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之初,第一代汽车人就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从50年前的1958年,中国开启了自己绘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蓝图的辉煌历程,而担此大任者就是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九院)。从我国自行设计第一个大型汽车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到2003年一汽同时建设的四大新基地,再到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的一汽轿车扩建工程,50年披肝沥胆,50年锐意进取,九院人用智慧和汗水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竖起一座座丰碑,成为中国汽车工厂设计先进技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1.
赵致真 《经营者》2010,(8):142-147
在5月即将到来时,还有什么比世博会更热的热点?诞生于1851年的世博会的发展史,活脱脱画出了一整条汽车工业史的发展脉络。对于一向喜欢凑热闹的《汽车消费报告》来说,可不能错过这个“兜售”汽车知识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2.
张嫣 《经营者》2014,(10):58-59
4月17日,北京丽都饭店。那个从福布斯走出、因炮制“中国富豪榜”而被国人熟知的英国人胡润,发布了,首期《2014胡润汽车家族全球富豪榜》(The Richest People Fromthe Car Industry 2014)。与想象中的“大阵仗”不同,发布会及采访仅为包括《汽车商业评论》在内的7家媒体。  相似文献   

13.
《经营者》2011,(2)
他们是中国汽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很大程度上他们的一举一动决定了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命运。《汽车商业评论》为您确定他们在当下的坐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需要运输能力相应增强,加上私人用车的普及,汽车用燃料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有可能从目前的3000万辆增长到5000万辆,能源形势将更为严峻。深入研究并借鉴国外经验,特别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美国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汽车燃料经济性法规与标准,对于我国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保护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付秀胜 《企业研究》2005,(11):63-64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随着跨国汽车巨头“6+3”纷纷全部登录中国,竞争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竞争的焦点和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作为汽车产业链(由零部件供应商一厂商一经销商一用户建构的汽车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汽车厂商在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充分掌握竞争者和消费终端的情报和信息,具体而言,就是要掌握如下制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谷兆琳 《经营者》2013,(9):120-128
自汽车诞生之日起,安全就成为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安全已经从最初的“保护车厢内的乘客”发展到“还要保护车厢外的人员”。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广西“十五”计划纲要,《广西“十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广西汽车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优势,要加快广西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是广西突出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将在广西经济发展中起到支柱产业的作用。1999年,广西汽车行业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74.04亿元,占全国汽车工业比重2.17%,在全国汽车工业排列第12位;  相似文献   

18.
《东南置业》2002,(2):88-89
长期在我国汽车工业领导岗位上主持工作的张小虞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家底”了如指掌,做了几十年的汽车官员.张小虞是亮相最多也可以说是最权威的发言人。日前,他接受了晨报记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9.
《经营者》2013,(5):2-5
研究缘起与方法研究背景《汽车商业评论》是一本以严肃、庄重态度来报道与评论的高端商业媒体,它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同时也关注世界汽车发展动向。它凭借全球视野、专业手段、高尚品位,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界的意见领袖。《汽车商业评论》以人性化、故事化、可读性、深刻性为采编方针,将报道视角拓展到围绕汽车行业的所有方面,奉献一流的汽车原创商业故事,精彩的汽车商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技术开发》2003,(3):34-35
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井喷式爆发,无论从汽车企业间的重组,新型汽车的上市还是消费者的购买热情,都足以令人振奋。进入2003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和汽车工业是否仍将一路高歌?专业人士对此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