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2013年的"双11"的集体狂欢似乎格外浓烈。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地铁广告……各种电商促销信息铺天盖地。"双11",似乎已经不仅是"造节者"天猫自己的节日,也间接传达着线下销售黄金时代或许即将结束。如今,人们的购物习惯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精心设计的"消费狂欢"2013年的"双11",天猫网购成交额高达350.19亿,这一数字同比2012年同一时段交易额增长83%;同时,2013年天猫"双11"的参与规模也大幅增加,参与商家增至2万家,是2012年商家规模的两倍。据AdMaster(精硕科技)发布的  相似文献   

2.
王晴颖 《品牌》2008,(4):55-56
<正> 2008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新一季的"歌莉娅"依然带着旅行中的那分好奇与兴奋闪耀登场。从异域文化之中采撷而来的丰富灵感,张扬出"歌莉娅"时尚的生活态度与自由自在的放松心情。很多与"歌莉娅"邂逅的女性消费者都会对"歌莉娅"的美丽天使——《瑞丽》杂志的封面女郎桥本丽香过目  相似文献   

3.
邓黛 《成功营销》2014,(5):54-55
正粉丝节的成功是厚积薄发、理所当然,还是有秘密可寻,有经验可分享?同时,这也引发传统手机厂商触网的深思。4月8日22:00,小米公司宣布2014年米粉节12小时支付金额破15亿元,刷新小米2013年"双11"4.5亿元的纪录。小米将米粉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吸引1500万用户参与,凸显了之前未被充分关注的电商属性,完成电商成人礼。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双11"电商大战落下帷幕,不出意料,2016年"双11"电商大佬们再度刷新销售纪录,而电商取得了多大的成绩,就对物流业施加了多大的压力。自2009年"双11"诞生起,物流业从被动应对逐步转变到主动出击,"双11"给物流带来了哪些影响?物流业又是如何应对?本文将从2016年"双11"入手,分析物流业在"双11"这一特定电商经济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把握机遇完善自身,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5.
“双11”电商狂欢节背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艳平 《中国市场》2013,(1):10-11,26
自2009年淘宝推出光棍节网络促销活动,到现在电子商务企业及商家连年的促销推动下,"11月11日"这个一度被称为"光棍节"的日子,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网购狂欢节"。2012年的"双11"依旧疯狂,包括电商企业,商家和消费者。业内人士指出,2012年20余家主要电商实现整体销售额超300亿元,较2011年同期翻番的"好成绩"。在电商网购狂欢的背后,到底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本文就2012年"双11"电商狂欢节做了相关介绍,特别是其背后的影响及思考给电商企业,商家,消费者,物流快递企业等电商实体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2017年"天猫双11"农村淘宝总订单量接近2000万笔,成交额接近32亿元,相比2016年双十一的成交额实现了8倍的增幅。从天猫双十一的交易数据来看,农村电商经济热潮持续高涨。随着近几年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的发布,基础物流设施逐步完善,已经初步形成农村电商产业框架,农村电商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7.
数据说话     
赵俊 《新财富》2013,(12):27-27
马云和王健林的亿元电商豪赌言扰在耳,2013年的“双11”淘宝又再创新高。11月11日当天,支付宝交易金额同比澈增超8成至350亿元,移动端交易额更是同比暴增460%至53.5亿元。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高速奔跑的电商行业在2021年明显减速,除了行业赛道中选手更迭,电商企业之间也少了针锋相对的"厮杀",多了几分祥和。战绩不再是巨头们炫耀的重点,公益扶贫成为所有电商津津乐道的话题。行业增速普遍放缓"增长放缓"是2021年电商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双11"是电商行业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大促活动,也是观察电商发展动向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商的发展1995年当美国的亚马逊成立的时候,中国的电商还是零,20年前我在上海要买一部摩托罗拉的手机要花一万块人民币,要接一条电话线要等三到四个月,而且要付出七八千元的费用,这时候根本谈不上电商,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国的淘宝、京东、阿里巴巴,这些大型的电商的成立,去年仅是"双11"一天就有912亿的营业额。"双11"过去了,很多人抱怨虽然营业  相似文献   

10.
数字     
<正>637亿元人民币新华网天津11月7日电,2013年"双11"淘宝交易额350亿元,今年会是多少?360手机助手最新发布的《2014年"双11"购物APP分析报告》预计,今年淘宝"双11"销售额约为637亿元。"双11"自诞生以来,销售额节节攀升。淘宝网的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双11"当天,支付宝总交易笔数为1.7亿笔,平均每个订单价格为209.7元,全天成交总额为350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师罗娟认为,2014年淘宝  相似文献   

11.
<正>去年"双11",随着"一天卖掉上千万只清远鸡"的新闻登上各大网站,粤东西北地区农村电商发展也成为热门话题。其代表者清远市,更是喊出打造"农村电商第一市"的口号,加紧布局农村电商。淘宝来了,京东来了……随之而来的"天量"订单,正在逐渐激活农村的生产力。"最大瓶颈可能是供应量的不足,而不是销售。"清农公司副总裁陈百方说,该公司在去年"双11"就卖出了857万只清远鸡,至今还有差不多70%没供货。而该公司制定的计划,是在2018年后实现年售3亿只,这相当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电商"双11"在消费者狂热中落下帷幕。各大电商频频向媒体发来战报,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今年天猫"双11"成交额350亿;易迅网公布,促销8天下单金额突破10亿元。京东方面表示,截止到11日中午12点,订单量达到平日全天水平,网站流量是平日的2.5倍。苏宁方面表示,移动客户端销售同比增长了10倍……这场狂欢背后,折射出的电商格局的演变:一些电商公司风头正劲,希望从"双11"狂欢中占据一席之地;另一些电商公司则在"双11"中失声。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1月11日,所有电商网络购物平台都享受到了节日的盛宴。阿里当成交额达350亿元。各大电商平台当日订单均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4.
李成东 《创业家》2012,(12):89-92
1如果说2012年是B2C之战,2013年将是综合B2C平台之战。虎嗅注:这篇文章是李成东应虎嗅之约,特别撰写的一篇年度电商观察。当时约好发表在"双11"购物狂欢节后。因为这是年度电商界大事,此役一过,很多事就能看得更分明。李成东在文章中对几个大的电商平台、主流的电商公司做了评点,而对一些独立的B2C、或者更新兴的电商模式未做太多涉及。  相似文献   

15.
李瀛寰 《大经贸》2012,(10):87-89
亚马逊声称自己不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而是一家IT公司。天猫双11促销交易额191亿元;11月13日,擅长价格战的京东商城再次融资4亿美元;同一时间,亚马逊中国CEO王汉华的离职已成定局。这三件事放在一起,或许正是当下中国电商行业的真实写照。电商价格战、促销促成的"光棍节",某种意义上,成了王汉华在任七年最终黯然离去的根本原因。"他做了应该做的,但没有做到他能做的,"这是亚马逊前高管对王汉华离职的真  相似文献   

16.
资讯     
<正>"双11"六年影响零售业态:线上线下抢客口水战四起在经过长达数日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后,火爆的"双11"购物狂欢节终于如期而至。各大电商早已摩拳擦掌,推出各种玩法,不少消费者也早已经将购物车塞满,静候秒杀。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双11"购物狂欢节不再是天猫的专属,而成为整个电商界的促销狂欢,这种促销热潮也一同席卷线下商场。不过,  相似文献   

17.
电商这一年     
2013年的最后一个月,电商们正在摩拳擦掌备战"双12"……说到"双11"、"双12"这些电商们自己创造的节日,普通百姓一定不会陌生,时至今日,电子商务这种商业业态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大到家具家电,小到生活用品,甚至生鲜果蔬,都可网上购买。这是时代、科技、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成果,在发展中我们看到的是变化,这一年电子商务成为事件最多,变化最大的商业领域。2013年7月29日,京东在北京召开首届开放平台合作伙伴大会,公布了其开放平台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会上京东CEO刘强东直言"开放平台做不好,京东必死无疑"。这也拉开了大型电商的平台之  相似文献   

18.
<正>11月11日,四个数字看起来形似四根"光棍",以其幽默、形象又夹杂着些许自嘲,而融入了互联网青年一代的生活,成为流行。最初,它只不过是淘宝网利用"光棍节"进行促销的一个噱头而已,但在五年后的今天,根本没有人会想到"双11"会火爆到几乎全民参与的程度。一个虚构出来的光棍节因何能发展成全民参与的电商购物狂欢节?里面的奥妙从当前的互联网文化大潮中,可  相似文献   

19.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话题越来越多,这是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构想。2013年又被称为跨境电商"元年",电子商务如何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企业或个人的关注。跨境电商具有低成本,好服务,高效率等优势,我国重视电商发展,推动跨境电商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经济带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中国电商尚处于上升阶段,自身发展还有很多限制,国际市场经验不足,依附"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拓展境外市场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20.
YOHO! 触电     
正服务用户,而不只是读者。一本杂志向电商的有趣跨界。2014年,YOHO!新力传媒获得软银赛富的3000万美元C轮融资,顶着"传媒"名头,"YOHO!"真正有诱惑力的是其旗下电商平台——YOHO!有货,这家采用"买手"模式、聚焦在潮牌服饰网络销售的垂直网站,2013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据称达到4000万元。在烧钱几乎不是个事儿的电商行业中,YOHO!闷声发财,而其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传媒"一词并非虚名,YOHO!电商平台的成长,奠基石就是一本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