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场域的主要载体,它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将网络运用到思政教育中对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绩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扩展高校思政教育阵地的需要.现有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技术能力薄弱、体系不完善等弊端,应从提高网络工作技术能力、优化思政教育质量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辅助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普及深深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如何利用网络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当下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阐述了辅导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零存整取新建构主义学习方法,把零存整取融合进辅导员思政能力培养,探讨了有关存、变以及重构等三个层次网络思政能力培养及实施策略,进而提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水平,开拓高校网络德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价值路向,这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思政课教学价值的“虚无化”、教学内容的“知识化”、教学形式的“娱乐化”以及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倾向。坚持思政课教学“内容为王”关键就是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讲好马克思主义,做到“在马言马”。  相似文献   

5.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能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切实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互助协作。  相似文献   

6.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已经成为继书本之后的又一文化载体。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网络在给我们传递信息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信息:消极、暴力、虚幻的网络文化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规避负面信息,利用网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又一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与思路。高校应以学生的成才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积极开展微思政。微思政在不同高校之间、高校的不同部门之间、思政工作队伍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发展上极其不平衡。只有树立"微理念"、建设"微矩阵"、打造"微团队"、创新"微产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校"微思政"的模式,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做好思政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微"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转化理念,我们提出"微思政"的概念,通过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来分析"微思政"在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育人要求和育人实践的重要发展。基于新时代大思政课的育人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大处着眼以承其大,从“精准”处着手以夯其基石。思政课“精准化”教学模式发挥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政课大师资体系为思政课教学主导作用,将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构建思政课教学整体性机制为抓手,以“精于主导”“准于主体”“化在机制”实现“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的育人初衷,有效精准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经济圈域论"对环中国圈国家战略合作进行重新审视,可提出合作倾向和利益的帕累托改进路径以及成员间合理的收益差距的分析框架,从而进一步地提出经济圈域的运作机制.结论则显示了对于目前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经济圈域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1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必然趋势,"课程思政"的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境,因此要充分挖掘各学科和课程的育人资源,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切实解决"教书"和"育人"两张皮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群体精神面貌及其人格个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因此从因人取材、因材施教的角度去探讨其方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公政课部教学团队的尝试是:增强教师授课语言的表达魅力,用生动的"叙事"激活课堂;重组并创新传统的教学资源与方法,用"有意味的形式"活跃课堂;借助艺术生自身的才艺特长,让学生自身成为特有的教学资源;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强教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教育工作者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更为艰巨。在互联网空间中,充斥着大量信息,其中不乏错误或者负面思想,而高校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本身处于不稳定阶段,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抓住网络时代的特征与优势,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也是网络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微思政”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平台,结合时政热点,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素材,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亲和力。在实际工作中,思政工作者要根据现有的工作模式,优化和调整“微思政”方案,如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微平台”等,从而提升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5.
在理论层面,“课程思政”理论延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典范。在实践层面,“课程思政”的践行有助于缓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现实困境,有助于高校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向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二是激活“课程思政”建设的客体,三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环体,四是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介体。  相似文献   

16.
17.
“他山之石”文中指国际社会关于中西方以及全球治理相关问题的客观评说。高校思政课借“他山之石”,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感悟中国奇迹,坚定“四个自信”;克服逆反心理,增强理论认同;提高辩证分析能力,抵制错误思想侵蚀;开拓国际视野,把握世界大势。思政课教师撷取“他山之石”,应坚持紧扣主题、择优选材,严格筛选、去粗取精,分类归纳、加工处理等原则;使用“他山之石”,应坚持材料运用的高度适切性、观点解读的唯物辩证性、价值评判的正确导向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网络思政建设是伴随着互联网共同发展的,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高,各行各业都在主动拥抱互联网,出现了互联网+大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版,应成为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方面。而新兴互联网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蓬勃发展,造成了信息爆炸式发展的局面。但同时面临着信息失真、真相失语的窘境。而将新兴媒体在网络上搭台,思政唱戏真正地常态化,关键看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思政课获得感的衡量标准体现在参与度、认同度和满足感三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从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20.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树立大思政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但从现状来看,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面临教学理念滞后、教师队伍薄弱、教学实践匮乏、学生认识不足等一系列困境。为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和发展,高校需立足于大思政格局,从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机制完善四方面入手,积极破解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题,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构建和创新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