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武汉金融》2019,(11)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以银行业为主,银行业的风险关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而如果只关注银行间的风险,往往会忽视系统性风险的真实来源,即实体行业的信贷关联。鉴于此,本文首先运用矩阵法模拟了2008—2017年银行间市场的微观借贷数据,结合历年银行对实体行业的实际贷款,构建银行间、银行对实体行业的业务关联网络。其次基于复杂网络的视角,分析银行间借贷网络结构的变化,并动态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传染性银行、系统重要性行业,阐释其现实意义与内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历年来系统性风险相对稳定;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为风险传染性银行,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制造业、交运仓储业、房地产业等是系统重要性行业,且行业重要性排名呈时变特征。因此,防控系统性风险,在关注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同时,还需立足经济的全局视角,监控系统重要性行业,实现"稳增长、控风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认识到强化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系统重要性银行”概念应运面生.本文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评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标准,采用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在确定规模、关联性、复杂度、不可替代性四大类指标权重基础上,分别计算了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指数,并就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指具有负外部性特征,并且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在金融市场中承担了关键功能,其无序破产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包括核心金融功能的中断、金融服务成本急剧增加等在内的系统性风险,进而可能危及金融稳定、损害实体经济的银行。通过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评估,得出其主要影响指标包括银行规模、关联性、复杂性和可替代性,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负债是最重要的关联性指标,衍生金融资产与负债是最重要的复杂性指标。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结果显示,假定阀值为5%,则全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属于系统重要性银行,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全部城市商业银行则不属于系统重要性银行。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识别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本文采用多变量极值模型,运用国内14家上市银行股票市场日收益率数据,对各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做了静态和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国内银行系统重要性排序与银行规模基本一致,几大国有控股银行系统重要性排序靠前。金融危机以来,所有银行的系统性影响指数(SII)和附带破坏指数(CDI)值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增大。总体上看,不同时期国内银行SII值和CDI值计算结果均远高于相关研究中以国外银行为样本的计算结果。这一方面说明防范系统性风险应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银行业体系可能存在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国际银行监管机构提出的新概念,其评估方法还未达成一致。本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的监管理念,从规模、关联性和复杂性出发,对附带破坏指数CDI做出改进,采用多变量极值模型和规模加权的稳定尾部相依函数,评估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上市银行股票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运用Copula函数方法对中国14家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性进行分析,使用尾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风险传染性的指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次贷危机前后尾部相关系数的变化,确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6家银行为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2)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传染性非常强,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对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这些银行是大而不能倒的,必须加强对这些银行的监管,做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8.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在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同时加剧了其关联性风险,这使得研究我国保险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系统关联性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保险、银行、证券与信托四部门的上市金融机构,分别在一般情况和两次牛熊市转化的极端情况下基于Granger因果网络模型研究保险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系统关联性,并且在考虑规模、关联性与复杂度三个因素下对金融机构进行了系统重要性分析。研究表明,银行部门是与保险部门联系最紧密的金融部门;保险部门对其他金融部门在熊市时比在牛市时存在更显著的Granger关系;规模是保险机构系统重要性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长期银行借款为研究样本,根据银行网络的特点,构建了银行贷款竞争关系共同网络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将市场共同度构建作为边权构建了加权竞争关系网络模型。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分析银行竞争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属性。实证研究表明,银行竞争网络的节点度服从幂率分布;银行竞争关系网络具有异配性;网络有较大的集聚系数与较小路径长度,具有小世界特性;有助于了解银行内部的竞争结构。 相似文献
10.
11.
12.
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大而不能倒问题,自2011年起,金融稳定委员会开始推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并对上榜银行提出了更审慎的监管要求。从已公布的9期名单看,G-SIBs成员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洲G-SIBs数量不断下降,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多。为降低监管成本,多数G-SIBs采取了去同业、去复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大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近些年来中资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持续快速上升,由此产生的监管成本值得高度关注。建议中资G-SIBs客观评估纳入G-SIBs的监管成本,实现业务发展和监管成本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金融监管研究》2014,(9)
宏观审慎导向的金融监管是理论界和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对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监管部门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有效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并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本文在Adrian与Brunnermeier(2008)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基于Copula函数和GARCH分布的动态CoVaR模型,推导出了一种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风险监管指标,并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对各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以及监管强度进行排序。研究结论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影响非常大,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具有动态的特征,并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监管当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时,应该综合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水平和它的系统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15.
正2012年5月10日,摩根大通银行宣布,由其伦敦一位交易员对冲风险的交易组合,导致在过去6周内亏损20亿美元。该消息再次震惊了全球金融界,随后一周内,摩根大通股价暴跌,市值蒸发150亿美元,信用评级由AA调降至A+。这一幕似曾相识,由单一风险事件引起的大型金融机构巨额损失仍历历在目,再次唤起人们对规模过大金融机构是否难以实现自身有效控制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月1日,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正式在发达经济体实施。本文选取了达标效果较好的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和汇丰集团等三家机构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银行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夯实监管资本、发行合格TLAC工具及降低风险密度等达标策略。根据新出台的中国版TLAC要求,我国将于2025年1月1日逐步达标。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TLAC充足率偏低,中长期面临较大压力。建议监管机构着力优化金融结构,引导银行建立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培育和发展合格TLAC工具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考虑本国特色,充分进行TLAC最低要求豁免安排;优化风险加权资产监管,降低资本消耗。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尽快探索发行合格TLAC工具;统筹资本补充策略,降低资本补充成本;降低风险密度,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相似文献
17.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评估和监管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被列入G-SIBs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被列入G-SIBs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著上升,风险加权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下降,银行的稳健性得到了明显增强;严格的监管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冲击,降低了银行的利润和资产收益率,同时,同业资产占比上升反映了国内银行并未采取去同业的策略。未来,大型商业银行应基于自身经营目标和风险偏好审慎评估经营策略,监管层在制定和调整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和出台监管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监管措施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和对银行体系的冲击,重点关注银行之间的关联度和风险传染。 相似文献
18.
评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于分类金融监管及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采用Pearson、Copula和DCC三种相关系数衡量我国91家上市金融机构的关联效应,并利用Kruskal算法构建最小生成树,研究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以及整体风险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和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更高,尤其是工商银行、广发证券和国海证券等,保险行业的系统重要性相对较弱;2015年股灾后金融机构间的关联网络发生了较大变化,银行业尤其是工商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相对于股灾前得到一定提升,东方财富等新型券商开始起到重要作用;最小生成树的系统中心度可以部分反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征,与传统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指标MES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