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中国乡城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复杂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社会网络等非正式制度方式实现再社会化是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其网络结构特点,也将为进一步研究流动人口再社会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深圳市流动人口专项调查中的整体网络数据,借助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乡城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与讨论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在乡城流动人口社会网络中广泛存在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特性等复杂网络特征。复杂性科学可以为分析诸如乡城流动人口这样的复杂系统提供有效方法,也是拓展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网络应用领域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借助社会网络等非正式制度方式实现再社会化是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其网络结构特点,也将为进一步研究流动人口再社会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深圳市流动人口专项调查中的整体网络数据,借助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乡城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与讨论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在乡城流动人口社会网络中广泛存在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特性等复杂网络特征.复杂性科学可以为分析诸如乡城流动人口这样的复杂系统提供有效方法,也是拓展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网络应用领域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9,(9)
社会变迁让人口流动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近年来,流动人口发展为一个庞大群体,因此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从文化目标和实现方式不平衡的角度解释了个体行为的失范,这一理论能够被运用到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当中,深入剖析社会融入的障碍。理论的深度分析也为社工的实务介入提供了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城镇人口达到了4559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09%,同1999年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重26.23%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镇发展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7.
《商业经济(哈尔滨)》2008,(11)
流动人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在空间、政治、文化、政府管理等方面受到排斥,使流动人员在城市的谋生过程中备感艰辛。城市管理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流动人员在社会中承受的排斥及其流动人口反排斥可能带来的社会威胁;在政府层面上,将流动人员纳入城市居民的管理体系中,排除城市对流动人员的歧视,改变观念,运用多种手段来保护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实现流动人口的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8.
从流动人口的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十二五规划社会管理创新为导向,提出了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10.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对重庆市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从公共服务、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5年深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实证分析了流动后农民工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素。生育讨论网的弱关系和网络成员的生育行为,以及个体在城镇的滞留时间、初次流动时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流动后农民工的生育观念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三峡外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江苏227户移民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实证调查的资料对三峡外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作了描述,对影响其社会适应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就总的社会适应性而言,一半以上的移民已基本适应了迁入地的生活。与三峡外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搬迁前后经济收入的差异、当地居民的态度、语言适应性、政府关心状况、迁入地治安状况、住房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与流动农民身份意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南京市 383份有效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 ,探讨了在制度过渡时期 ,影响流动农民的自我身份意识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控制其他变量后 ,主要有三个变量发挥显著作用 :主观感知的收入在城市中的位置、感受到的城市社会歧视、家庭对其外出务工经商的支持 ,证实了阶层意识产生的动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贵州黄果树贫困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规模、关系构成及影响网络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老年人综合社会支持网的平均人数规模为8.4人,平均关系规模为3.6种;在各项支持中,儿子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养老支持上,儿子占绝对优势;邻居和朋友在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规模最强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浙商社会网络的本质属性认知是研究浙商社会网络的基础,是为了拥有、拓展、利用和发展浙商社会网络。相比较结构主义研究而言,后结构主义研究者在浙商社会网络研究主体方面除了认可"关系"的研究之外,更强调了作为"关系"施动者浙商这一智能体。在属性方面,后结构主义视角的研究更强调了通过解构洞察的浙商社会网络镶嵌属性。在浙商社会网络演变轨迹方面,后结构主义更注重于目标引导的网络演变,更有利于浙商对异质性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农民生存权视野下的农村社会保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政府在制定有关“三农”问题的社会政策和法律制度时,应该从农民最基本的生存利益出发,从法律上来说,必须围绕着如何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利,展开各项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已经通过各种形式的立法,努力确保农民的生存权。农村社会保障法是落实农民生存权的最为重要的法律途径。本文将从法理上廓清农民生存权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关联,从而对农民生存权和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中国广大农民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仍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显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创新思路。本文在提出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指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衔接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来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种可行的思路。这对于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