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如果蒙牛是某一个人的蒙牛,或者是某些人的蒙牛,那蒙牛就失败了;如果蒙牛是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以至上亿万人的蒙牛,这才是我们心中想的那个伟大的蒙牛。  相似文献   

2.
<正>蒙牛快速成长成为业内的奇迹,为什么蒙牛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即是“人财”(人即财富)。许多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无法再长大,原因也在于欠缺突破现状的经营团队。而蒙牛幸运之处就在于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就有非常强的经营团队,正如《蒙牛内幕》书中所形容的:“初创的蒙牛,除了几颗人脑袋,别的就一无所有了,不过这大概也是中国乳业最硬的几颗脑袋。”蒙牛何以聚集“人财”?在蒙牛只有六七岁的年龄时,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就在思考如何让一百年后的蒙牛更加茁壮与健康,这是传统思维的人无法想象的事情。蒙牛如果要永续经营,聚“财”(人财)自然是关键,为此牛董事长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他说:“很少有  相似文献   

3.
蒙牛早早地发力于从原料奶、生产、仓库到分销商的供应链系统,从而能够高效地为市场提供产品。1999年成立的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伊始,采用"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策略迅速开创局面,并以举国瞩目的"蒙牛速度"走完"品牌最后一公里"。秉  相似文献   

4.
《东方企业家》2006,(6):35-35
2004年,当卢文兵在小肥羊力邀、请政府出面说情、并发函给蒙牛请其支持小肥羊发展的“三顾茅庐”之下.决定离开蒙牛加盟小肥羊时.牛根生对他说:“你什么时候想回来了,就可以回来。”  相似文献   

5.
李天田 《中外管理》2006,(3):94-100
有人问,蒙牛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本文至少让你看到,牛根生如何以近乎独裁者式的强势态度宣贯蒙牛的企业文化,有些做法让你吃惊,但你不得不佩服蒙牛文化落地时也那么勇猛、彻底。[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机构投资者“对赌协议”的治理效应与财务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阳谋” (一)摩根士丹利等与蒙牛乳业的对赌协议 1999年1月,离开伊利的牛根生等人凑了100万元创立了“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凭借其管理、技术和业务上的有效运作、蒙牛在乳品行业初露锋芒,但急需资金而寄希望于深市创业板的蒙牛却吃了国内资本市场的闭门羹。不过2001年年底蒙牛受到了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跨国资本的青睐,并于2002年上半年与其达成了投资意向。同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等机构投资者在开曼群岛注册了MS Dairy Hofdirigs(摩根乳业控股)。  相似文献   

7.
1999年至2003年,蒙牛连续5年保持三位数增长;2004年,增速将近80%;2005年上半年,增速达到36.89%。牛根生说:“‘傍大牌’是蒙牛阶段性的战略选择,虽然蒙牛还很弱小,但我们选择国际合作伙伴要求对方必须是所在行业的全球前三名。”循着蒙牛的成长轨迹,我们发现“蒙牛速度”确实与“大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正> 在我国乳品行业中,蒙牛(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仅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蒙牛速度”的奇迹,被誉为“蒙牛现象”。人们不禁会问:蒙牛迅速崛起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在“蒙牛现象”背后是独特的运作模式——虚拟经营。蒙牛以顾客  相似文献   

9.
三鹿倒了,蒙牛伤了,三元还在望洋兴叹,可我们不能不喝牛奶、不吃巧克力,至少孩子们要有奶粉喝才能健康成长。当整个食品行业甚至中国制造都受到质疑的时候,中国乳业的未来究竟该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0.
黄明 《中国企业家》2005,(20):51-53
我们应该责怪摩根赚多了吗?应该指责牛根生卖贱了吗?说到头来,还是国内的资本市场没能满足企业成长对资金的需求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三家境外投资机构投资蒙牛一案的成功,引起了投资界、实业界广泛的关注,甚至部分争议。这三家私募投资者向蒙牛投入约5亿元人民币,在短短三年内获投资回报约26亿港币,投资收益回报率约500%。有些评论据此认为,摩根等投资方赚得太“狠”,其与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签定的“对赌合约”使资方处于进攻退守的有利局面,若蒙牛成长达不到预定要求,那么他们可以控股蒙牛,若蒙牛成长得好,他们退出时则赚得盆满钵满。  相似文献   

11.
老边 《中国企业家》2005,(16):121-121
综合评价:从蒙牛交上来的自我总结《蒙牛内幕》来看,蒙牛这六年在班长牛根生的带领下,从零起步,“5年增长了200倍,6年销售200亿”,并成功实现了上市的目标,在业界拥有很好的口碑,公众中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很高。这种近乎疯狂的成长速度是这些年罕见的。当然,蒙牛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也是有目共睹的,古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所以蒙牛要戒骄戒躁,在成绩面前不要骄傲,困难面前不要屈服。  相似文献   

12.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相似文献   

13.
不好不环     
《经营者》2012,(4):55-55
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真实需求至少比2011年要有起色,如果一定要下个评语,“不好不坏”大概比较贴切  相似文献   

14.
《科技与企业》2008,(3):74-74
蒙牛终于在香港成功上市了。牛根生带着这个成立于蒙古草原一个简陋两居室的企业站立到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随着蒙牛成功募集13.74亿港元,中国乳业的四大豪门伊利、光明、三元和蒙牛终于可以在资本市场共同对话,被各种问题困扰的中国乳业正在迎来格局巨变的前夜。  相似文献   

15.
<正> “蒙牛”,经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冷饮和乳品市场上与伊利、光明等齐名的著名品牌。然而在“蒙牛”成功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其创始人牛根生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999年,身为伊利公司员工的牛根生被董事会免职后,与其他几个同时被免职的中层干部凑了100多万元,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两年  相似文献   

16.
汪玉刚 《经营者》2003,(12):46-48
蒙牛的成功与央视招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使得牛根生与央视广告部主任关系非同一般。今年,蒙牛以3.1亿元成为中标额最高的企业。 3年时间,从千名之外跻身行业4强;3年时间,打造“中国驰名商标”;3年时间,完成销售额19.5倍的增长,2002年达到21亿元……“蒙牛速度”创造了中国乳业王国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正>2005年蒙牛集团冠名的“超级女声”着实让蒙牛集团“牛”了一把,成了奶制品业界名副其实的一头“猛牛”。尝到甜头的蒙牛2006除继续赞助“超级女声”外,还胃口大开,借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城市之间”栏目,结盟国家体育总局,盛装启动了“蒙牛激情08,现在出发”的全民健身活动,让全民共享体育所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并且举办规模一年胜过一年。2007年整个规模将是2006年的5倍,而且时间从4月底延续到10月。另据蒙牛公司规划, 2008年,蒙牛《城市之间》规模将不会小于2007年。许多企业估计都从蒙牛的“牛奶”中嗅到诱人  相似文献   

18.
秦邦建 《经营者》2005,(2):54-59
<正>随着伊利集团高管层“郑俊怀”出事,与伊利同城的另一家企业“蒙牛”突然之间格外引人注目。郑俊怀出事之后,各种传言此起彼伏,更让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不能容忍的一说,有人将“伊利”高管层出事跟“蒙牛”相提并论,传言是由于“蒙牛”挟“外资”紧逼所致,传言有板有眼。据说,传言的主要依据是:2000年《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19.
《经营者》2005,(1):40-40
<正>入选理由 2004年6月14日,牛根生带领刚过5岁生日的蒙牛终于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近14亿港元,造就了最豪华富翁团队。 2004年中国神舟五号载入航天飞船上天,第二天满天都是蒙牛的广告,所有的街头的TOP大的牌子全部都被牛根生买下来,包括终端。蒙牛以3.1亿元当上央视2004年新“标王”。  相似文献   

20.
我在盯着你     
朱汐 《中国企业家》2012,(17):125-127,124
这是个江湖,也是面镜子。公关生态已发生彻底变化,企业传播的对手不再是几家"权威媒体",而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个王小山还不够。"2012年8月22日晚10点06分,上海网友@Leo有点冷临睡前转发了一条微博,并做出如此评论。他转发的这条微博称"蒙牛驻浙江省义乌市的经理,擅自将一批蒙牛纯牛奶的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6个月之后,这批遭篡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