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20年11月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规定了视听作品的类型和著作权的权属规则。视听作品作为一种新的法定作品类型,与合作作品、演绎作品具有相似之处,但也应当与相关作品进行区分。我国关于视听作品著作权的权属规则兼采英美版权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权属模式,力求强化对视听作品的保护力度。虽然我国对电影、电视剧作品和其他视听作品采用了不同的著作权权属规则,但是在规则的适用上仍有探讨的余地,且对于电影、电视剧作品中制作者与各单独作品作者之间的著作权权利归属、作者的救济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仍有改进的空间,以更好地保障作者的权益,促进视听作品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孤儿作品借助于现代化手段正在大规模的用于商业目的的利用,而我国对孤儿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立法尚未完善。本文从孤儿作品的含义及特征出发对目前在孤儿作品著作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完善立法、加强行政监管,从著作权的角度对孤儿作品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焦虑的因素寻常可见。她作品中的焦虑因素,既与她早年的个人身世经历有关,也与当时动荡的乱世背景有关。张爱玲通过作品对焦虑进行排遣,这既是她作品的特色,也是她作品的一个局限。因此,本文主要就张爱玲及其作品中的焦虑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共同创作行为是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共同提供了具有独创性质的劳动.认定共同创作作品及其著作权归属的关键是看合作作者是否具有共同创作作品的合意和共同创作作品的行为.对于共同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应归该作品的共同作者共同享有,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以自己的名义出版.对于改编他人作品产生的作品,改编者享有著作权.为减少和避...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作品与经济社会相互渗透、日益融合的当今社会,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文学作品无疑具有巨大的市场化潜力。因此,研究和发掘莫言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性,而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开辟新的途径,更能实现其作品最大的商业效益。借助莫言作品的产业转化,是莫言作品商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莫言作品的产业化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了其作品的产业化发展前景、类型及其策略,希冀对促进我国文学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从新闻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角度,分别对新闻作品意境的表象、新闻作品的创造、新闻作品的审美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探讨。阐述了新闻作品的意境在各种新闻体中的表现;论述了新闻作品意境创造的变化及其散式艺术手法,证明了新闻作品意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男权思想仅仅体现在劳伦斯的后期作品中,其前期作品并无男权意识,其前期作品的主题是强大女性对男性的压迫以及备受压抑的男性屈辱与恐惧.劳伦斯的前期作品可诠释其前期作品女性统治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和小野小町分别是中日两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文学家。在李清照和小野小町的作品中,涉及花的作品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并且均有以花喻人、借花抒情的特点。但在花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作品风格上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对以"花"为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并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创作背景,加深对二人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丹尼尔·笛福的作品多少年来是我们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当我们在以前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及研究时 ,多从流行作家 ,大众作家这个角度去看待他以及他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他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出发 ,结合其主要作品 ,以另外一个视角来探讨他和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方面的纠纷越来越多,但我国立法上并未对此进行规定。本文试图阐明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概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现行法律保护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进行法律分析,进而对我国作品虚构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家的文学作品是其感情的表露方式,是其生活经历(包括政治生活)的表达形式。纵观曹植一生都没有脱离政治,其政治地位多变化起伏,影响着其文学作品的创作。本文将曹植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曹植政治地位的变化影响着其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容。同时曹植文学作品内容的变化,也是其政治地位变化的一个信号,二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浙江版画自新兴版画运动以来,历经几十载精彩纷呈,名人辈出,而俞启慧老师坚守传统、刀简意深的艺术风格是其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本文试着通过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来分析俞启慧的艺术特色,以及在作品中体现的朴实、率真、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3.
韩国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柳在学教授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意境,以及他的艺术理念和审美理想对中国书画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审美欣赏角度看,他的作品体现出了追求审美要素的整体性发展特点,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欣赏优越性;从审美欣赏的内容看,他的作品将传统性和现代性、欧洲艺术和东方艺术、中国艺术精神和韩国文化表现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审美艺术表现载体看,他的艺术作品的另一个创新就在于艺术表现媒体的革故鼎新,这也是他的审美创造的艺术特点之一。同时,他的作品还传递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艺术价值观和文化人类观。  相似文献   

14.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一名骁将,他早期崇拜西方美术,特别是法国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后期的志贺直哉将目光转向淡泊恬适的东方美术,其焦躁不安的心情趋于平静。正是由于东西方美术的深刻影响,才形成了志贺直哉文学的独特风格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5.
莫言斩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杰出的汉学家为其穿针引线,葛浩文就是其中不可小觑的一位,他呕心沥血翻译了莫言众多作品,传达出了莫言作品中的人性情结,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葛浩文虽认同翻译有着“背叛”和“重写”的角色,但是融合以“忠实”为首要原则的翻译思想,他的译文无疑达到了与原作形神契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学堂乐歌创作领域,李叔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又是他学堂乐歌创作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数量多、品种齐、艺术水平高,同时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探讨李叔同这一时期的学堂乐歌作品,对研究他一生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本文以瘦、硬、冷概括了鲁迅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了鲁迅在人物塑造、景物描写、语言运用、气氛营造等方面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美学理论来看,萧乾在其文学作品自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审美经验”、“期待视域”和“文本召唤结构”等因素,一方面,对原文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另一方面,又尽量将读者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并采用增补、省略和改写等策略更好地传递出原文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9.
屈原辞赋在表现手法上给后世提供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前引",其作品表现出爱国爱民情怀、深深忧国忧民思想,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屈原是中国文学之一"源",他养育了中国文学,陶冶了炎黄子孙,其作品的影响力量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