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普通话所说的“脖子”,广州话叫做“颈”。这个“颈”字是广州话保留古汉语影响的一个例子。据《说文解字》:“颈,头茎也。从页,(?)声。”《广韵》说:“颈在前,项在后。”《广韵》的解释,即前人所说的“析言”(分析地说),如果笼统地说(前人叫“浑言”),颈和项都是指脖子。所以《左传·囊公十八年》原注说:“颈之与项,亦一物也。”“颈”,可以用于人,指人的脖子,如《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又如《荀子·强国》:“譬之是犹欲寿而(歹勾)(刎)颈  相似文献   

2.
竹篙     
“竹竿”,广州话叫“竹篙”。“篙”,原指船篙。《广韵·豪韵》:“篙,进船竿,古劳切”。“篙”,《集韵·豪韵》也作“(木篙)”。《方言》:“所以刺船谓之(木篙)”。“居劳切”。音义与广州话俱合。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陶侃)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李白《涩滩》诗:“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韦皋《云溪友议》:“泊舟江瀨,俾篙工促行。”《太平广记·郑德璘》:德璘使佣篙工者五人而迎之”。“篙工”即撑船工人。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黄帽传呼睡  相似文献   

3.
(多农)     
广州话中有一个方言词“农”,它是量词,形容面积广、数量大。如:地下有一蚁。又如:马路边企住一大人。这个词在《广韵·董韵》中注音为奴动切。“农”是一个古汉语词,《广雅·释  相似文献   

4.
    
铁锅,广州话叫“镬”。“镬”在上古是跟鼎之类差不多的东西。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广韵·铎韵》:“镬,鼎镬。”《太平广记·长须国》:“见铁镬数十如屋,满中如虾。”尽管“镬”的形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用途还是相近的。《冥祥记·赵泰》;“有三四百人,  相似文献   

5.
滚水     
“开水”,广州话叫“滚水”,水开了也叫水滚了。“滚”的本字应为“涫”。《广韵·换韵》:“涫,沸也,古玩切。”《春秋繁露》:“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史记·龟策传》:“肠如涫汤。”涫,后人多写作滚。段注《说文解字》涫字条云:“今江苏俗语沸水曰滚水。涫即滚,语之转也。”《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元来做鲊的,最要刀快,将鱼片切得雪片也似薄薄的,略在滚水里一转,便捞起  相似文献   

6.
    
聚集一起,混同一齐,广州方言说成:“鸠”。读音如“沟”。“鸠”字作为单音词的这个古意,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了,唯有广州话中还使用着。例如:“鸠鸠埋”(掺和在一起);“鸠匀佢”(把它均匀地掺和)。广州方言“鸠”的这个用法是对古代文言的保留。《尔雅·释诂上》:“鸠,聚也”。  相似文献   

7.
勤力     
广州话的“勤力”有勤快、努力之意。如“个个后生仔好勤力”(这个年青人好勤快、努力)。“勤力”一词,《史记》已见。《史记·殷本纪》:“毋无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用法与广州话相近。《晋书·陶侃传》:“(陶侃)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勤力”之意也与广州话相同。至于古典小说中,例子就更多了。《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那周三直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里“他”、“她”这两个第三人称代词,广州话统称为“渠”,没有性别之分。这是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三固志·吴·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这里的“渠”就是指代“女婿”,相当于今天普通话的“他”。“渠”用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时间较迟,在  相似文献   

9.
一替     
广州话中的“一替”,常用作人的量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一代”、“一批”等。例如:“旧社会个一替人多数都迷信。”这“一替”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代”、“一辈”。又如:“巡逻队久时久换一替人。”这“一替”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批”。广州话的这种用法,在古汉语较常见。《宋史·兵志》:“诏河北西路义勇保甲,分三十六番,随便近村分于巡检县尉下,上番半月一替,……”唐贯休《寄大愿和尚》诗:“终须一替辟蛇人”。《永乐大典·戏文·张协状元》:“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替新人(?)旧人。”这几例中的“一替”,与今广州话的“一替”用法相同。  相似文献   

10.
心唈     
内心痛苦,难于启齿,愁闷,心情抑郁,广州话形容为“心唈”。唈,遏合切,高调字,被切字与上切字同调(清浊)。《集韵·合韵》:“唈,遏合切,呜唈短气.”明·杨慎《开庵外  相似文献   

11.
    
广州人把看、望、瞟称为■。■,广州音读如“丽”,带有责备、偷看之意,例如“眼■”。又如“■佢一眼,佢当堂晤敢(忄有)”。广州话的■,探其渊源,是古代流行于广东一带的方言。《方言》卷十:“■、胋,  相似文献   

12.
    
用语言软逼,说服,或者追问不放,广州话称之为“鞫”,读如“谷”。例如:“佢唔去都要鞫佢去”(他不去都要说服他去)。“鞫佢讲出嚟”(逼他讲出来)。广州方言的“鞫”源出古汉语。《尔雅·释言》:鞫,究、穷也。”《集韵》训“”引《说文》云:“穷理罪人也,亦作鞫。”《汉书·车千秋传》:“虽然,巫蛊始发,诏承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宋书·夏守恩传》:“其子元吉(守恩之子)通赂遗,市物多不予直。定州通判李参发其赃,命待御史赵及与大名府通判  相似文献   

13.
    
物件质量差、次、劣,广州话称为“苴”,引伸为人的能力、本领低。例如,“佢个人大字都唔识多个,真苴皮”。广州话的“苴”,是古汉语的词汇。《集韵·马韵》:“苴,侧下切,土苴和粪草也,一曰糟粕,或作笮。”又,“展  相似文献   

14.
儿嬉     
广州话常用“儿嬉”形容办事马虎,不认真。“嬉”读如“希”。“儿嬉”普通话多说“儿戏”。今本《说文》无“嬉”字。唐·李善注《文  相似文献   

15.
“归”     
广州话中的“去归”、“翻归”(有时“翻”“去”二字连用作“翻去归”)的“归”,表示“回家”、“返家”的意思,这个“归”字,保存了很古的意义。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归”字条解释说:“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声。”《诗经·周南·桃天》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这里的“归”,意思也是指女子出嫁,出嫁的女子又是以男家作为自己的家的。  相似文献   

16.
后生     
“后生”,广州话里常用作形容词,意即“年轻的”。年轻小伙叫“后生仔”,年轻姑娘叫“后生女”。“后生”作为“先生”的对义词,很早就出现了。《仪礼·有司》:“兄弟之后生者,举觯于其长。”其注云:“后生,年少也。”到明清小说中,后生一词是常用词。《古今小说》:“原有两房家人,只带一个后生些的去。”又:“(吕公)又道后生寡妇,在此居住不便,催他起身。”“后生”一词  相似文献   

17.
    
广州话里的“争”,是“差”、“欠”之意,如“争一分钟落课”(差一分钟下课),又如“我争你一毫纸”(我欠你一角钱)。“争”的这种用法,始见于中古。杜荀鹤《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晏几道《蝶恋花》词:“三月露桃芳意早。细看花枝,人面争多少?”宋以后,小说  相似文献   

18.
广州话是粤方言的代表,在广东,许多人说这种话。近年来,广州地区的不少报刊都使用了一些广州话特有的语词,但其中许多字是生造的,读者只能凭该字的声旁作猜测,影响了文章表情达意。因此,对广州话本字作考证,有一定的意义。《方言》杂志1980年第3期发表过白宛如同志的《广州话本字考》,本文仅据个人考证所得,对此作点补充。  相似文献   

19.
    
广州人把“狡诈”称为“奸鬼”。例如:佢正奸鬼友嚟嘅。把幽默风趣称为“鬼马”。例如:你真鬼马。“鬼马”有时也指“狡猾”。其实,“鬼”应当作“宄”。《说文》:“宄,奸也。”《书·尧典》:“寇贼奸宄”。广州话“奸宄”一词盖源于此。  相似文献   

20.
粤语钩沉     
广州话表达某事某物合意、理想,用一个“(耳制)”字,如“(耳制)得过”(合算)、“(耳制)唔过”(不合算)、“唔(耳制)”(不愿意)等。“制”一词在广州方言区广为使用,但它的写法却鲜为人知。其实“(耳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