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移动支付作为电子银行和金融IC卡融合的产物,已逐渐成为金融IC卡渠道拓展和应用的创新热点,是支付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推广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应用对加快我国银行卡芯片迁移进程,拓展金融服务渠道和银行卡多领域应用,以及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移动支付带来的金融服务变革 伴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金融服务体系将会逐渐形成,这意味着银行的服务模式将发生新的变化,成为金融支付服务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呈现雨后春笋之势.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特征,正以第三方支付、P2P、移动支付、网上金融等形式渗透到金融领域,为金融业态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在分析P2P的运作机制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移动设备普及率的迅速提升促使行业专家纷纷预测P2P支付(Peer-to-Peer,本文特指银行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的对等支付)市场在今后几年将持续增长。银行想要走在市场前列,应立即做出行动。今年2月,金融服务巨头费哲金融服务公司(Fiserv)把Zashpay和Popmoney两个P2P支付计划合并为一项服务(名为Popmoney),并与1400多家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为广大客户提供P2P支付服务。自此,三大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和JP摩根大通银行,将共同  相似文献   

4.
李爱娅 《时代金融》2014,(29):32+35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呈现雨后春笋之势。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特征,正以第三方支付、P2P、移动支付、网上金融等形式渗透到金融领域,为金融业态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在分析P2P的运作机制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卡工程》2013,(6):8-10
为营造我国移动支付安全可信的产业生态环境,促进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人民银行坚持"安全、规范、合作、创新"的原则,推动我国移动支付标准化建设。自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全面跟踪国际上移动支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多次组织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电信运营商、支付机构等深入分析我国移动支付标准的业务与技术需求,全面梳理国内外移动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企业金融创新服务的迅猛崛起,给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基于服务创新的相关理论及其四维度模型,探讨了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的特点与成功经验,以第三方支付、余额宝、P2P网贷及众筹模式为例总结了现有的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内容,同时剖析了网上银行在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浪潮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参照对比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特征并基于四维度模型探索网上银行的服务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移动支付、移动金融服务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要维护现有客户并拓展未来市场,必须加强移动金融平台建设及其特色功能创新,尤其是手机支付业务的优化和嵌入,以持续领先的服务和舒适流畅的体验赢得客户。移动金融需求的五种体现如今,各商业银行均将推广移动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高速发展.对传统行业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影响巨大。依托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产生的新型金融业态P2P网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P2P),近两年以迅猛发展的态势及频发的风险事件,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9.
罗榕 《中国信用卡》2014,(11):22-25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意识的提高,信用卡市场快速增长,信用卡业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等重点关注的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复杂。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深入应用,特别是智能终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金融服务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为信用卡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公司、支付企业的加入,也为信用卡市场发展增添了活力。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信用卡市场未来的发展和风险防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第三方支付和P2P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呈"井喷式"增长,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可谓是"百花齐放"。互联网金融在给用户带来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酝酿着潜在的金融风险。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如何平衡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问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上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金卡工程》2013,(11):6-7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支付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移动支付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支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年来,人民银行认真履行在金融服务方面的职能,密切跟踪和不断研究移动支付市场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坚持鼓励创新,通过试点探索和规范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并逐步推动零售移动支付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罗明 《时代金融》2014,(7X):60-61
近年来,以第三方支付和P2P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呈"井喷式"增长,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可谓是"百花齐放"。互联网金融在给用户带来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酝酿着潜在的金融风险。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如何平衡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问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上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P2P网络借贷基于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信贷模式,专注于小微金融服务,其蓬勃发展,逐渐侵蚀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商业银行顺应潮流,陆续推出了各自的P2P网络借贷业务.本文对银行系P2P网络借贷在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技术两方面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出一些具体的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银行卡支付创新依靠更少的基础设施投入获得更加广泛、良好的服务效果,对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又赋予了银行卡支付网络新特性,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上必须适应新的要求,突出产品便捷性、服务综合性和系统安全性,从而保障银行卡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丁红 《银行家》2012,(10):101-104
正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使商业银行获得了金融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实现经营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促使了银行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改变与创新。如何进一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已成为银行未来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所在。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的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分析,从支付结算、融资服务及未来金融服务创新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金融服务提供一些思路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固有金融体系和机制的障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冲击的同时,也推动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取得创新,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在全球取得领先.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积极的影响,但因其虚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等特点,反而阻碍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开展,"P2P平台爆雷潮"更是给我国部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数千亿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保护的立法现状以及法律框架的构建、完善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孟庆贺 《银行家》2014,(3):20-22
正P2P网络借贷的发展P2P网络借贷作为电子商务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P2P借贷是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正式的中文翻译为"人人贷"。P2P网络借贷平台,是P2P借贷与网络借贷相结合的金融服务网站,在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拿部通过网络实现,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  相似文献   

18.
<正>移动金融是指通过移动终端发起,向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总称。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及"互联网+"思维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我国移动金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移动金融可以极大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进一步拓宽支付服务方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战略的实施发展。一、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一)移动金融服务优势凸显,移动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正>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型金融业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借贷(P2P)、互联网支付、股权众筹、互联网资产管理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业务形态日趋多元,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互联网金融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融押运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一环,在维护金融安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方面有重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业务的盛行,也面临着传统现金业务萎缩的困境.为解决这一发展难题,金融押运行业必须顺应数字经济趋势,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进行业务创新,探索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式.本文在介绍国内外金融押运行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新形势下金融押运的数字化转型途径,并以安达押运为例展示数字化转型成效,探讨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