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卷首语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 ,控制不良贷款增量成为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 ,尤期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大部分存量不良贷款 ,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存在相当数量的存量和增量不良贷款 ,严重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进而影响到国际社会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不良贷款管理中有一些尚未澄清的根本性问题 ,如 :能不能要求不良贷款零增长 ;在发生不良贷款时银行能否全身而退 ;不良贷款能否在安全阶段被侦察出来 ;如何运用非诉讼手段处置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2.
《金融纵横》2002,(8):27-31
(一)不良贷款治理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 1999年,我国成立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000亿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下降9个百分点。剥离后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001年末仍高达25.38%,实现贷款五级分类后不良贷款率为30%,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巨额的不良贷款,每逢“两节”还要保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还存在开门难。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02年初。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为3.2万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就占1.8万亿元。  相似文献   

4.
姚立才 《现代金融》2005,(11):11-12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步伐,在改革的过程中,巨额不良贷款正在成为我国政府和银行最为棘手的问题,不良贷款金额巨大表明银行运作不尽人意,造成信贷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令人堪忧的金融业现状.预示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5.
毛志恒  高骏 《浙江金融》2001,(11):18-19
不良贷款如何有效处置已成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资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处置不良贷款的政策措施较多,关键在于实际操作较多,关键在于实际操作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近年来,桐乡市农业银行在有效处置不良贷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弹指一挥间,国有商业银行五年来如涅檗凤凰一般,旧貌换了新颜。 国有商业银行脱胎换骨 2002年末,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1.4%,资本充足率除了中行达到8.15%外,其他三家都在7%以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是新世纪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贷款的通常做法,我国成立了专门处理不良贷款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由于剥离不彻底,事实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仍很高,达26.62%"。(戴相龙,2001年11月)对农行绝大多数分支行而言,不良贷款占比已远远超过自身的风险承受力和财务承受力。但是,从银行发展的战略出发,现在的不良贷款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尽最大努力减少新的不良贷款产生,并对业已形成的不良贷款采取有效对策逐步盘活。  相似文献   

8.
李绍坤 《金融博览》2005,(12):46-46
我们在对基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真实性进行大检查时发现,有四大人为因素导致不良贷款反映失真.  相似文献   

9.
《安徽农村金融》2005,(12):57-58
2001年初,芜湖市农行本届党委成立之初.该行正面临着市场份额小、超负荷经营严重、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沉重、员工士气不旺等“五大问题”。当时,该行各项存款仅为16亿元,市场份额位于本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末;点均存款为2398万元.人均存款仅为177万元.低于全市8家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各项贷款近20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15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高达74%,帐面亏损达7667万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各行年报入手,分析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及其基本发展趋势,并就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次剥离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描述。作者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增加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将变相的折扣处置变为直接的折扣处置;直接通过大量新增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是一把双刃剑,稀释不良贷款的同时可能提高每年的新增不良贷款比率;银行与触AMC合作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二次剥离的类型将采用商业性和准商业性剥离的方式,各种方式的结果将在实施前被谨慎评估,以保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能够从不良资产中脱身和不会给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小刚 《时代金融》2005,(9):51-52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5年7月26日最新公布的数据,2季度国内银行贷款质量继续好转,不良贷款余额和占经继续呈现“双降”。其中是核心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大幅“双降”。  相似文献   

12.
《上海农村金融》2005,(1):28-31
我行自2000年至2004年6月末,共累计清收不良贷款本息1.2亿元,盘活不良贷款本息1.8亿元,保全不良贷款本息1.5亿元;对B、C级企业且贷款四级分类为正常贷款主动退出金额2.6亿元,清户38户;2003年末我行本外币贷款四级分类不良贷款占Lt6.8%,比1999年末下降11.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我省农行业务经营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是不良贷款,细分我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加。二是不良贷款结构进一步恶化。2004年3月末,在我行不良贷款余额中,次级类贷款占11,7%.可疑类贷款占36.7%,损失类贷款达51.6%。三  相似文献   

14.
《金融纵横》2006,(8):60-62
近年来,我国在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通过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加大清收力度和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权威数据,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15.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按照“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率为16.86%,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率为20.36%。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企业失信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失信容易造成银企博弈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银行惜贷,从而降低信贷市场的效率和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解决企业失信问题是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上海银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银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已达23.67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不良贷款率0.95%,比年初上升0.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均高于年初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不良贷款一直是困扰农发行业务经营的难点问题。农发行不良贷款除具有一般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共性外,还具有政策性的特点,虽然农发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将不良贷款的清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但实际清收效果并不理想。清收难度也越来越大.成为制约基层行完成经营指标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孙铭 《金融博览》2006,(10):16-16
按照银监会今年8月21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全面“双降”,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435.1亿元。然而,这样的成绩却是在不良贷款大规模剥离处置的基础上取得的。按照央行公布的贷款数据推算,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剥离了1152亿元。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银行不良贷款实际新增了717亿元,但由于实施了不良贷款剥离,才使上半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得以下降。  相似文献   

19.
满延文 《武汉金融》2001,(12):53-54
一、政府要积极支持。补偿部分不良贷款损失。从不良贷款的成因看,一大部分不良贷款是由于体制不顺及政府过度干涉造成的,对这部分不良贷款,政府部门应积极协助银行进行清收。对确实已无法收回形成呆账贷款的,政府应从政府预算或相应基金中补偿全部或部分损失;对一些政策性的贷款如农业贷款、福利贷款、基础设施贷款等造成的不良贷款,符合剥离的,要移交给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理,不能剥离的,政府应通过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进行补偿;对因政策性原因如环保等,导致企业关、停、并、转的,政府应从相应政府基金中(如环保基金)对银行贷款予以补偿。同时,作为国有独资的四大商业银行,政府应考虑在中央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充实其自有资金,逐步核销其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20.
为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工作,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外滩支行在分行范围内首家成立了不良贷款处置中心。中心围绕总行提出的2001年度为信贷资产质量攻坚年这一要求,力求加快不良贷款处置机制和手段改革创新步伐,努力探索清收专业化、手段多样化、机制市场化的不良贷款经营管理新路。中心成立至今虽有短短8个月,尚处在磨合成长期,但中心切实履行自身职能,积极探索,高效运作,做了大量深入、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累计处置支行三项不良贷款本币4.2亿元,外币50万美元,以物抵贷3704.5万元,转化不良贷款2.88亿元。6月底支行三项不良贷款较年初下降本币3.3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