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维持农户基层政治信任稳态,是促进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2017年6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140户农户样本数据,通过断点回归模型重点考察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边缘贫困群体基层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的悬崖效应对边缘贫困群体与基层组织间的政治信任稳态造成了一定冲击。具体来看,边缘贫困群体受到精准扶贫政策排斥,其基层政治信任相较于建档立卡农户降低了2.32;同时,基于边缘贫困群体在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其基层政治信任相较于高收入建档立卡农户降低了0.76。因此,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乡村治理新体系,需要严格执行现行贫困标准,调整精准扶贫政策的保障结构,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及外部机会提供等方式,为大量发展能力薄弱的边缘贫困群体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我国传统扶贫方式针对性不强、指向不准、扶贫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2013年以来,党和政府采取精准扶贫的方式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帮扶。生态农业就是精准扶贫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目前缺乏对此类政策执行现状了解及困境的分析。本文以广东省内主要苏区贫困县为例,分析了生态农业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生活,并显著提升了他们脱离贫困的信心;同时政策实施方式民主公开,也能使群众广泛参与,改善乡村基层治理质量。调查显示生态扶贫政策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政策实施尚存在一定问题,包括:政策设计不合理、政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应进一步注重政策的时效性,同时也应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合理构建社会组织,为政策更好实施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在精准扶贫开发过程中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情况没有改变,扶贫群众主体地位缺失问题解决效果并不明显,社会力量对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支持力度不够,这些不仅是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为此,应重塑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转变基层政府的角色,赋予贫困群众主体地位,融入社会力量以加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4.
王俊 《农业经济》2022,(3):89-91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常态化扶贫摸索期。在这个关键阶段,农村表现出脱贫的艰巨性、贫困的多维性和扶贫的长期性。这些新特点指向的是国家主导下以资源直接输入为主的扶贫方式脱贫能效的降低和未来我国扶贫战略的转向。在这种形势下,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指导——将扶贫回归到社会治理中去,构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来推动现阶段扶贫战略的合理调整。通过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性、提高社会参与度、促进社会公平化和完善基层社会公共性等方面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我国扶贫战略的顺利过渡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扶贫模式模式的缺陷与可持续扶贫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蓉 《农村经济》2001,(2):8-10
80年代中期前是我国的救济式扶贫阶段。中央政府直接通过各基层政府反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或现金分配给贫困农户,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这种道义性的、慈善性的救济行为,是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实现的,是一种“输血”式的扶贫,主要用于生活求济和财政补贴。扶贫救济有效地满足了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缓解了生存危机,对特困户和特困人口尤其重要。这不仅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救济式扶贫阶段扶贫项目的管理完全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即政府即是投资主体,又是经营决策主要负责者,同时全国并没有形成严格的扶贫组织体系,扶贫政策也很不完善。在这个阶段中,贫困人口一直处于普遍的被动接受状态,生活势情和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反而养成了一种惰性心理,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反复将政府扶持他的财物一次性消耗掉后又向政府伸手。因而救济式扶贫缺乏一种培养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组织体系,其结果是广大贫困农户的生产力冻能得到真正解放,救济扶贫也就无法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遏制返贫,实现贫困户的长期脱贫。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湘西八个贫困县及其下辖乡村扶贫开发调查和定点贫困调研,描述了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缘性及其生计阻碍因素;分析了1986年以来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分析了扶贫资源瞄准和使用偏离地缘性贫困群体、扶贫工作重点集中于就地开发建设物质资本及就业援助政策缺失的问题及其后果;依循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探寻了扶贫政策取向,提出国家扶贫资源和项目必须瞄准地缘性分布的贫困群体,以人力资源投资开发为扶贫开发的重心,把就业援助政策作为扶贫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后扶贫时代”,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为治理相对贫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以“全周期管理”视角揭示二者耦合机理后发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在行政力量推动和系统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借助非遗产业得以实现的。参与主体退出、资源支持中断、利益协调失败等会影响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相对成熟的非遗产业项目、推动地方政府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角色转变、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下的激励机制、强化利益协调机制等有助于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万慧 《山西农经》2021,(7):175-176
文化扶贫能提高贫困群体的文化素养,是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和实施“志智双扶”的关键。以山东艺术学院“走进舞蹈”志愿服务队为例,探讨了大学生开展文化扶贫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组织引导、创新扶贫方式、以美育教育助力文化扶贫等思路,为精准扶贫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实现文化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国家将扶贫项目瞄准为县,再调整为乡镇、村。以村作为瞄准目标使开发扶贫目标更具有针对性,问题在于村庄内贫富差距同样是巨大的。如在贵州省的一些村内部农户之间的基尼系数达到0.74,组内则高达0.78,远远大于0.4的警戒线。依托开发扶贫项目进行目标瞄准,项目覆盖的贫困人口过低,也与贫困村庄、贫困农户的需求偏离。  相似文献   

10.
正当下精准扶贫工作最难啃的骨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深度贫困地区,另外一个是特殊贫困群体。深度贫困地区常规的办法很难起作用,一定要采取超常规的方法。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解决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突出制约问题。对待特殊贫困群体要瞄准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