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国际工程承包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作为企业,如何提高国际工程承包的经济效益是首要的问题。这其中,既要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也要注重长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中东地区作为我国国际工程的黄金市场,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备受关注.文章在归纳中东地区工程承包市场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东地区国际工程承包的影响,并提出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对策,.对于我国中东地区国际工程承包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低,值得业界关注。国际承包市场规模巨大,有资料表明,1998年世界150个主要国家建筑业投资规模为3.22万亿美元,1998年进入 ENR(《工程新闻记录》)225家国际最大承包商排名的中国企业共有30家,其承包工程总额为50.29亿美元,占全球最大225家承包商营业额的4.3%,与自己比进步是明显的,但美国、日本等国家国际承包商的营业额分别为24.1%、13.6%,可见目前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市场开发和项目实施的成功。项目投标是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自从1979年正式开始进入国际承包市场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工程项目投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孙林霞  李钒 《特区经济》2012,(1):230-232
开放经济下,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发展迅速,本文在研究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国际工程承包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涌现出更多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其所存在的风险与普通工程相比更复杂。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风险预警主要目的就是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做到预防与解决,其中预防为重点,这就需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建立其全过程预警系统。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往往具有更大的风险,通过预警系统的构建可以对建设过程中的目标偏离进行警报,以便更及时的进行处理。本文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风险预警系统全过程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余忠 《中国经贸》2014,(4):93-94
一、前言 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投身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合同规模持续增长,区域市场日益多元化,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企业的实力明显提高。仅2013年期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716.3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拓展我国海外工程承包市场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海外工程承包市场概况、经营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海外工程承包市场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形势和发展前景目前,全球建设市场规模仍很大。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预测,2003年全球建设市场将达到4万亿美元。国际工程承包是全球建设市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发包额约占全球建设支出的30%左右,规模约为1万亿美元左右。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咨询业目前已有33家企业跻身世界225强的行列。国际工程承包业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还很大,其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如何有效地面对国际工程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东生  陈瑜 《中国招标》2009,(45):41-44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及不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施工企业投入到国际工程承包中去。进入ENR225强(Engineering News—Record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承包商逐年呈递增趋势,海外市场的合同额、营业额和利润额增长很快,体现了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实力的增强。然而国际工程承包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项目的综合性、复杂性和技术含量很高,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工程承包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国内与国际市场快速接轨,许多国内享有一定声誉的大公司,在稳定国内市场业务的同时,逐步跻身国际市场,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期望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参与"塔吉克斯坦金矿采选工程"投标项目,针对国际工程投标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具体阐述国际工程投标项目商务报价直接费用构成,及投标商务报价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为类似国际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赵宸宇 《世界经济研究》2020,(1):121-134,M0004
加入WTO后,中国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的进口贸易自由化。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出要"激发进口潜力、主动扩大进口",这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一系列影响。基于这一背景,文章在整合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CEPII-BACI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同时构造行业进口渗透率指标,系统分析和检验了进口竞争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看,进口竞争对企业创新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于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抑制了其创新效率的提高;而对于一般贸易企业,进口竞争虽然促进了其创新投入,但并未获得规模效益,表现为创新效率的下降。另外,对于高生产率企业和国际化企业,进口竞争对其创新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弱;对于国有企业和高技术行业企业,进口竞争对其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相对更大。文章结果还显示,要素市场扭曲会强化进口竞争对创新效率的负向作用。文章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提高企业创新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国际化技术发展呈现“纵向长足进展、横向严重不足”的特征;但从微观个体上看,部分企业的国际化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国际化技术发展呈现内向型、外向型、市场支撑型和技术追踪型等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国际化技术发展的初期或发展期。在发展趋势上,外向型国际化、海外市场支撑型技术和新兴市场国家将分别是我国企业国际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重要目标和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4.
刘婕  姚博 《南方经济》2021,40(7):16-33
基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启示,文章通过采用商品价格信息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全面系统考察了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附加值所反映的双循环机制关系。研究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工业品部门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影响更大,工业投入品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所产生的效果最为突出。国内市场一体化对营商环境较好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附加值提升效果更加明显。研究意味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后疫情时代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重要战略选择,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形成以全国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提升出口附加值促进国际循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企业进军海外投资不仅要面临来自市场的各类风险,同时也不断遭遇各种政治风险。了解、关注、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进军海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政治风险,制定正确的应对防范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邢学杰 《特区经济》2008,235(8):222-224
随着我国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再是单一的国内市场,而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国外的跨国企业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来与国内的企业分享市场份额,国内的企业随着自身的壮大也不断地走出去寻找生存的空间。一个企业具备怎样的国际竞争力,已经不仅仅是靠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中拥有的设备、厂房、资本多少、销售额高低、利润多寡等"硬"实力指标,重要的是企业独具的社会公信力、品牌力和文化力等"软实力",它不断影响着人们对企业国际化的认知,从而影响到企业国际化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下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玉  张庆  张传平 《改革与战略》2010,26(3):43-44,52
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走上了大举海外投资之路。在承揽海外石油工程项目中,为确保工程能顺利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文章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境外石油工程承包企业带来的严峻考验,从汇兑损失、国际市场萎缩、安全形势严峻、经营环境恶化等方面阐述了境外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的风险,结合我国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民营企业遇到了很多难题,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势在必行.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低端产品向高端市场挺进;从发展中国家市场入手;向拉美国家市场进军;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与国外的企业合资或联营;利用国际性活动促销;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设法跨越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汝茂 《特区经济》2008,(7):279-281
本文章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优势、劣势;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深化文化体制市场化改革,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调整文化企业发展战略、大力营建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注重文化产业本土化,打造优势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