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出发点,近年来学界争论较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人学,多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出发。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尤其是《资本论》出现后)基本在否定人的"类本质"的基础上,否定了异化理论。本文指出,《资本论》中体现出的,是真正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手稿》中的人学观念基本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认同。但马克思后来对费尔巴哈的观念多有批评,而且基本否定了费氏的"类本质"观念。  相似文献   

2.
胡怀国 《金融博览》2021,(19):18-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类似地,我们也可以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在这部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图景的手稿中,马克思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考察,并首次构建了一种"以经济发展推动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框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之为马克思在对西方现代化路径及其理论回应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整体性超越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未来现代化路径所作出的全新理论展望.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有必要在现代化的视角下重温马克思的这部经典作品,以推动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方蕾 《云南金融》2012,(9X):239-239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支出异化劳动理论,并将其归纳为四种表现。文章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种克服劳动异化的可能方法和途径,即工会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方蕾 《时代金融》2012,(27):239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支出异化劳动理论,并将其归纳为四种表现。文章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种克服劳动异化的可能方法和途径,即工会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鲁毅  郑雯 《金卡工程》2009,13(5):273-274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它的把握,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整个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历史源流做出一番梳理,再讲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并指出它是对传统的异化理论的超越,并做出评价,最后指出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7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马克思创作于19世纪中期的《资本论》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百科全书,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唯物辩证法,具体使用了叙述方法,抽象分析法,文学、数学的方法,还采用了“引证”的方法,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典故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创立了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也引用了大量的典故进行概括分析。典故使用方法的运用对于当前进行理论研究具有极大的方法论价值,能够给人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周本本 《金卡工程》2009,13(7):243-244
异化是<手稿>的核心概念,也是黑格尔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本文试图将<手稿>的异化概念与黑格尔的异化思想作一简单比较.全文按异化的词源义、被异化者的区别、被异化者如何被异化、异化如何消除等顺序来进行,并认为<手稿>虽继承了黑格尔的异化思想,但相比黑格尔已有重大不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贯穿于《资本论》全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灵魂。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理论界掀起了一股“异化热”。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所讲的异化概念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而且也可以运用它来解释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许多现象。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有政治上、思想上的异化,而且也有经济上的异化,并且说当前的经济改革正是为了克服这种异化。这就不仅涉及到对马克思所讲的异化概念的理解,而且涉及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以及当前经济改革的实质。为此,本文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资本论》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具有内在联系。《资本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为“三个代表”提供理论依据,“三个代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新概括。“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资本论》所体现的思想,因此二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早期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与自然并非对抗性的关系,而是统一的。首先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其次人的创造离不开自然界,同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马克思还揭示了现代私有制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抗,既有人被片面化,又有自然界被严重的破环。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元",甲骨文字形像头部突出的侧立人形,本意即人头,引申为首要的、第一的。"旦",甲骨文字形像太阳从地面升起,本意是天亮,引申为"光明""白昼""一日之始",又指某一日。"元"和"旦"两字相连,"元旦"意即"初始之日",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如阴历"正月一日"、阳历"1月1日"等。"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乐府诗集》及《晋书》。《乐府诗集》十四南朝梁萧子云《介雅》三首之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该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达到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科学认同和价值认同,最终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握一个主题,即讲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要贯穿一条主线,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突出一个重点,即着重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避免"两张皮"、面面俱到和教条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深化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高潮正在兴起,且呈多家争鸣之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经济学教授赵凌云著的《劳动价值论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以下简称《新探》),正是这个高潮和争鸣中涌现的一项颇有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这种创新在于,它把坚持、发展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视角。一、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澄清三大理论迷误《新探》在全书结语中尖锐地指出:"虽然当今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和学术主张是  相似文献   

15.
在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依然闪耀着灿烂光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格外畅销。在这部伟大不朽的著作中,马克思提到过680多人,其中惟一的中国人就是王茂荫。王茂荫(1798-1865年)是清朝最著名的货币理论家。他出身于荼叶徽商世家,1832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清代道光、成丰和同治三朝户部、兵部、工部、吏部官员,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观点认为财富的生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此生产财富的劳动必须最终体现为物质资料。传统的观点把这种认识归诸于马克思。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妥的。马克思关于生产的概念具有哲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含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生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就生产的哲学意义而言,强调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玄学甚盛,以王弼为代表的文人对《周易》、《老子》?《庄子》进行解说与阐释。时出现"言意之辩",其意义深远,对中国古代的诗歌、绘画、音乐及审美意象的认知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性灵"一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范畴,近人吴翼亭在其理论著作《涵芬楼文谈》中提出了"变化本乎性灵"的理论,并将之与其"识见"、"笔力"、"意匠"共同视为彼此相须之整体。本文试图对其"性灵说"加以概括和探析,以彰显其理论之精髓。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他积极宣传和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在他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主义释疑》等论文中,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中国革命起了重大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立下了丰碑。  相似文献   

20.
孟子"良心"的"仁义之心"不仅是道德之知,而且是天赋之知,其"良知"不仅是认识论概念,而且具有道德的含义。虽然孟子的良心是仁义之心,是真实的持存,但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虽然孟子没有对"赤子之心"进行具体的解释,但是老庄"赤子之心"及其"以明"的"玄德"与"吾丧我"的"澄明"可以弥补其理论的缺憾。作为伦理哲学核心词汇的良心或良知与否存在,历来是道德哲学领域内争论不休的一个基本问题。汉语"良心"一词,由良与心二字组成。"良心"中的"良"即道德、善的意思,还具有"天赋、先天存在"的含义(《孟子.尽心》所谓"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心"即意识,而非人的内体心脏(《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良知"中的"知"在中国古代不仅是个认识论概念,而且具有道德的含义(《荀子.礼论》∶"凡生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本文试就孟子"仁义之心"与老庄的"赤子之心"——良心的天赋与良知的澄明,略谈一已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