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本期专题为接入网 用户接入网是现代通信网发展引出的新概念。根据ITU-T第13研究组G.963建议,用户接入网(Access Network)是指本地交换局(LE)与用户终端(TE)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它包括复用器、数字交叉连接设备、传输系统以及用户接口设备。其目的是综合考虑LE、用户环路与TE,用标准化的有限的接口及多种传输媒介灵活地支持混合的接入类型与业务。近几年,电信业务尤其是语音、数据、视像综合业务市场的兴起,传统的双绞铜线的用户接入方式遇到了挑战,电信运营部门强烈认识到接入网的宽带化刻不容缓,各种接入网技术得  相似文献   

2.
1接入网(AN)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诸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备)所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传送实体提供必要的传送承载能力,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不作处理;即接入网是由网络侧V或Z参考点与用户侧T或Z参考点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所构成。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从接入网的定义出发,无线接入技术应包括移动无线接入和固定无线接入两大部分,它们都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组成,为供给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在这里是指从交换节点到用户终端,部分或全部采用无线手段来实现连接。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定义与分类 如众所知,通信网络通常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核心网(CN)和接入网(AN)。核心网作为平台,为各类接入网络与成千上万用户所公用。接入网,常规按ITU—T G.902定义,是指由业务节点接口(SNI)至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设施的组合,包括线路设施和传输设备在内,但通常不包含交换功能,然与交换机接口为开放的V5接口,  相似文献   

5.
概述 众所周知,接入网是相当复杂的网络,却又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不仅运营者重视,学者们也非常关注。眼下,论述接入网的文章和书刊已经很多了,对接入网的定义、结构、功能、业务、接口、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例如,在“接入网技术体制”中定义接入网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诸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所组  相似文献   

6.
接入网是从交换机或其他业务节点,如数据网络服务器、视像节目服务器的业务节点接口(SNI)至用户驻地网(CPN)的用户网络接口(UNI)间能通过管理接口接受网管系统指配和管理的传输手段的总称。最简单的接入网是为POTS用户使用的金属对绞线,采用媒介复用技术的接入网还可能包含复用器、调制解调器、交叉连接设备和集中器等。 接入网与核心网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是接入网不含交换机设备;其次,接入网可以是在媒介复用的情况下不对称的;再有,接入网所覆盖的从SNI到UNI的距离相对核心网短得  相似文献   

7.
胡济生 《中国电信建设》1998,10(5):18-19,22
接入网是用户业务接入的电信基础网络,是由业务接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所组成的实施系统.  相似文献   

8.
无线接入是指从公用电信网的交换节点到用户驻地网(CPN)或用户终端之间的全部或部分传输设备采用无线手段的接入技术,即用无线传输代替接入网的全部或部分,向用户终端提供电话和数据服务。将用户终端与核心网路进行连接的无线传输设备称为无线本地环路WLL(Wireless Local Loop);由无线接入系统所构成的用户接入网就称为无线接入网。  相似文献   

9.
李伟章 《当代通信》2003,(22):38-42
1.概述 不同类型的业务节点可以使用一个公共的用户接入网将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接至用户。用户接入网是业务节点到用户驻地网之间的接入网络,是通信网的最后一公里。用户接入网具有三层网络结构 第一层 传输媒介 第二层 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0.
巨龙公司的ISAN-04综合业务接入网系统,可提供语音、数据、租用业务、CATV等综合业务,集光纤接入、铜线接入、无线接入及同轴电缆接入为一体,组网方式灵活、多样化,能以星形、线形、环形及环形分支方式组网,可以适应不同的用户地理分布,满足不同的组网要求。 一、ISAN-04系统组成 ISAN-04系统由网络元素ANE及网络接口元素ANI、网络管理单元ATM三部分组成,借助各种传输介质(铜线、光纤、无线、同轴电缆等)可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主干网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功能也越来越强,所提供的业务种类也不断增加。但是作为整个电信网络组成之一的用户(终端)接入系统却因其技术和装备的相对落后而成为电信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近些年在电信领域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概念“接入网”。接入网是由业务结点接口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接入网的出现,使整个电信网路的发展更加合理,网络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同时也为不断出现的新业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HONET_(TM)综合业务接入网 ETS450/150无线接入系统 ETS800无线接入系统 ETS1900无线接入系统 SBS~(TM)155/622 SDH光传输系统 SBS~(TM)-68 SPDH光传输系统 SBS~(TM)-HDSL高比特数字用户线 电话:0755-6540808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T第13研究组的定义,接入网是指业务节点接口到用户网络接口之间的一系列实施系统,包括复用。交叉连接和传输功能。接入网所采用的技术可以是不同接入系统、不同传输系统和不同网络介质的排列与组合,因而技术构成十分复杂。对于运营企业而言,在搞清楚接入网所起的作用之前,一要  相似文献   

14.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是国际电联(ITU)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它除了包含用户线传输系统、复用设备外,还可以包括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和用户/网络接口设备。在ITU-T第13研究组的最新建议G.963中,把接入网(AN)定义为本地交换机(LE)与用户端设备(TE)之间的实施系统,其目的是综合考虑本地交换局(LE),用户环路和终端设备(TE),通过有限的标准化接口,将各种用户的功能需求接入业务节点。接入网新概念的引入,给电信网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一、无线接入网的主要技术 无线接入网技术是指接入网的某一部分或全部使用无线传输媒质,向用户提供固定和移动接入服务的技术。作为有线接入网的有效补充,它有系统容量大、话音质量与有线一样、覆盖范围广、系统规划简单、扩容方便、可加密码或用码分多址(CDMA)增强保密性等特点。是当前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农村、边远城镇,在水利、电力、工矿等专业网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 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接入网(AN)是指本地交换机业务节点接口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也就是从本地交换局的交换端口至用户端的所有传输媒介和设备。 近期通信建设的快速发展,处于公用通信网最基层的用户接入网,已成为人们关注和投资的热点。电话的普及和新业务的发展,目前用户除对窄带业务需求外,对宽带业务的需求,也正处于观望等待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宽带设备价格逐年下降,用户对宽带业务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发展。随着干线上SDH(同步数字传输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IP宽带城域网组网技术的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带城域网的接入网 从接入网的物理传输媒质看,宽带城域网接入方式主要分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大类,现有接入网仍以铜缆为主,光纤接入具有一定的规模,无线接入已开始应用于接入网。随着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技术的不断推广使用,CableModem接入也成为颇有竞争力的接入方式。虽然xDSL接入、CableModem接入、光纤接入方式和固定无线接入方式成为了宽带城域网接  相似文献   

18.
设在信息产业部通信计量中心的用户交换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质检中心)是目前信息产业部承担接入网设备(包括有线接入设备和无线接入设备)进网检测工作的主要质检机构,承担了绝大部分接入网设备的进网检测。质检中心拥有一大批长期从事通信网体制、网结构、网上信令、接口设备测量方法和测试技术研究的技术人员,及从事各种仪表、设备计量  相似文献   

19.
V5接口介绍     
V5接口是接入网和本地交换机之间的新型开放式数字接口,可以取代交换机原有的模拟接口和各种专线及ISDN用户接口。 一、V5接口支持的业务 1.电话网用户的接入。模拟用户接入和用户交换机接入。信令可以是DTMF或信令状态信号,对于用户的附加业务没有任何影响,对于用户交换机可以支持直接拨入功能。 2.ISDN的接入。以无源总线配置的S/T参考点的2B+D方式接入,V5.2接口还支持以T参考点的30B+  相似文献   

20.
从电信领域来看,用户驻地网是随着智能终端的出现以及多业务承载的需求,而从传统意义上的电信接入网中分化出来的网络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电信网络中(未引入IP技术,也出现对多业务的需求)。业务的单一,导致了终端种类的单一,从而也使得接入网络的功能较为单一。当时的接入网是指本地交换端局与用户之问连接的媒介和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