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为检验名义汇率制度是否中性,提供了一个案例机会。此次汇改,在“事实”上提高了人民币与美元双边名义汇率的弹性,降低了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的名义汇率弹性以及名义有效汇率的弹性。名义汇率波动程度的变动使得人民币美元双边实际汇率的标准差变为汇改前的大约两倍。但降低了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的双边实际汇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幅度。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制度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币汇率的困境是投资和消费内部失衡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通过名义汇率的大幅升值来治理通货膨胀有本末倒置之嫌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一个成本加成模型,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1995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二季度期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进口价格传递是不完全的:汇率若升值1%,短期内进口价格下降约0.26个百分点,长期下降0.25—0.29个百分点。利用滚动回归方法发现1995至2007年期间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进一步检验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一定程度上内生于国内通货膨胀环境,同时也可能和进口产品结构的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利差和上证综指为变量,通过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等方法对比检验金融危机前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上证综指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和股价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金融危机期间,存在股价指数到汇率的短期波动调整。 相似文献
5.
物价和汇率是开放经济体中重要的、关系极为密切的经济变量。在汇率理论发展的历程中,对物价与汇率两者关系的探讨也始终交织着。本文从非线性计量视角,对我国名义有效汇率与物价,从1994年1月至2012年2月指数的循环波动序列进行分析,结论是名义有效汇率与物价指数循环波动序列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存在非线性关系,具有STAR模型特征,转换变量以名义有效汇率循环波动序列的滞后10期更为明显,转换函数为指数形式,转换速度为48.9,门限阀值为-0.303,在门限的两侧,两者的数量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出口权重,构建了海关协调制度分类下我国20个行业的分行业名义有效汇率,并分析了各行业有效汇率之间的差异以及世界主要货币对各行业有效汇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各行业的名义有效汇率有共同的变化趋势,但是在均值和变化幅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所有行业的名义有效汇率,人民币与美元的双边汇率都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在不同行业之间,其影响程度不同,而且各主要货币对名义有效汇率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运用本文编制的分行业名义有效汇率,我们还考察了我国各工业制品行业的名义有效汇率对该行业出口值和出口价格的影响,发现不同行业的名义有效汇率与出口值和出口价格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通过采用BIS公布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进行对比研究,证实了分行业的名义有效汇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各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时代金融》2017,(24)
就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传导效应方面,绝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和在东盟的影响上,而对于其他地区的影响则鲜有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民币在世界货币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将会给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鉴于此,本文选择中国和印度为样本,采用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来展现以人民币名义汇率的波动对于中印双边贸易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上升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看,对于中印之间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而适当的保持人民币的升值有助于促进中印之间的贸易总额,并能够提高对印的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名义汇率高估,影响了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货币当局应选择适当的时机下调人民币汇率,使之向实际汇率咽归。在其回归的过程中,振幅不宜过大。下调方式宜在频率适度的条件下进行“微调”。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5年8月到2010年2月的月度数据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和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率对货币替代的影响,从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在汇改以后汇率与货币替代率之间不仅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人民币汇率贬值会使货币替代率增加,而且在短期人民币汇率也对货币替代率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本文建议应该协调本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且要提高本币的收益率,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从而适当的弱化货币替代,减小货币替代对本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估计一篮子名义锚货币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汇率市场压力(EMP)变量对传统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从而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全面考察一国的汇率政策与汇率安排。本文基于人民币汇率的经验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增加,汇率本身以及利率也是调整我国汇率市场压力的重要方式;在人民币汇率所参考的一篮子名义锚货币中,欧元的地位显著提升,它对人民币汇率的动态走势具有明显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与相对灵活性显著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事实上采用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人民币保持了与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这与著名的"角点假设"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