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臻 《税收征纳》2006,(4):38-39
《企业会计准则一所得税(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从《国际会计准则》中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并要求“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目前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按照时间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对暂时性差异还很陌生。笔认为,只要理解了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就不难掌握暂时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一、所得税会计基本概述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是解决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其中确认主要包括计税项目、确认计税时间;计量则主要指税率的选择。所得税会计要依照税法的要求,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法定的程序,将应税所得全面完整地确认与计量,准确及时地反映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按照产生差异性质的不同,采用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其在会计报表上系统地反映,以保证企业资产和盈利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个别财务报表中需要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存在的暂时性差异,如符合确认条件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也需要从合并的角度考虑暂时性差异以及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余采 《理财》2005,(8):49-51
费用不涉及流转税,只涉及所得税。从税收的角度看,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是:就早不就晚。费用在早期确认,就意味着早期费用增加,利润减少,相应地早期的所得税就减少了;而后期费用减少,利润增加,所得税就增加了。所以尽早确认费用,就意味着利润被推迟确认,相应地所得税也就被推迟缴纳了。  相似文献   

5.
递延所得税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源于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除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以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同时,应调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2014年2月17日财政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明确规定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浅析合并财务报表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6.
倪明 《财政监督》2008,(4):40-43
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计税差异源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口径和时间上的不一致,计税差异据此可分为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而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确立,由应付税款法到递延法,再到损益表债务法,最后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核算方法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税率变动时,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范围,依据的是经济利润观来对企  相似文献   

8.
税法上的股权转让损益与会计上的股权转让损益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在会计利润基础上,对所得额进行纳税调整,以正确计算应交所得税及确认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9.
我公司按季度计提应交所得税,并按坏账准备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无其它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项目),计提应交所得税时:  相似文献   

10.
贺慧 《会计师》2015,(7):15-16
本文以所得税会计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和分析其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的差异,并针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存在问题,深入探讨了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中应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浅谈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债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得税是我国税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税种,所得税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对所得税的计算、记录、交纳和跨期摊配。跨期摊配问题的实质是税前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时间性差异所造成的纳税影响的会计处理。这是所得税会计中最重要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一、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及其差异税前会计利润是指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收益。确认税前会计利润的目的是尽可能精确地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税前会计利润相对应的概念是纳税所得,它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将两者产生的差异区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实务  相似文献   

13.
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新的里程碑。其中,新所得税准则格外引人注意,新所得税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引入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概念,要求企业采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处理方法。这也是一次所得税会计革命性的变革,加上其他会计准则的变更所引起的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所得税的核算,因此,在新准则实施中,所得税会计处理将是实行难度最大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源 《会计师》2009,(5):30-32
<正>一、问题的提出所得税会计是专门处理税法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影响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如何处理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是会计的一个专门领域。它有两个目标:一是确认当年的应交所得税或应退所得税的金额;二是预测在企业财务报表或纳税申报中已确认事项的未来纳税影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相似文献   

15.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建立必须遵循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由于税法与准则、制度对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口径、时间的不一致,产生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不同,即计税差异。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在实际操作中,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国企业应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所得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相似文献   

16.
谈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施兵,杨昊元一、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所得税是指企业有所得的情况下,就其所得额和规定的适用税率向国家交纳的一种税金。所得税支出究竟是企业的一个收益分配项目,还是企业的一个费用项目,各国的会计界对此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把所得税作为企业...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在计算所得税费用时,首先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拥有的资产和应偿还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具体数额,然后根据税法对资产和负债的相应规定算出其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产生差异则统称为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又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以确定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此基础上之上,就可以确定出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里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数额具体是多少.之前的相关文献主要讨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而没有阐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方式,本文首先讨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然后试图讨论其转回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琳  刘君 《涉外税务》2007,232(10):66-69
新会计准则已将资产负债观的收益核算理念全面渗透到所得税会计核算中。本文以所得税会计的理论基础为前提,在对资产负债观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暂时性差异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确认、计量和列示。  相似文献   

19.
孟彬 《税务与经济》2018,(6):100-103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差异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所得税准则必须在应确认差异范围的界定及差异的确认和转回等方面给予充分明确的规定。然而,目前所得税准则所倡导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却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其所定义的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界定差异严重束缚了差异的确认范围且自相矛盾,对可确认差异也缺少必要的内涵解释,对于"可抵扣亏损"等特定差异的会计处理没有给出明确的规范,给会计实践带来了困惑和不便。  相似文献   

20.
彭佳才 《财会学习》2013,(12):28-29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此基础上确认所得税费用。通过数年的实务运用,笔者认为,所得税准则中的一些具体会计处理办法,比如可弥补亏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