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斯大林模式又称为苏联模式,它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总称.斯大林模式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自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首起,至今已波及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当代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并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剖析东亚经济增长因素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兼评克鲁格曼“东亚奇迹神话”的论断●李志远张清辉王葆(兰州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兰州,730000)1“东亚奇迹”是对60年代以来,日本、“四小”(ANIES,亚洲新工业经济体)、东盟(AXEAN)...  相似文献   

4.
简论APEC的发展过程及其作用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程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从60年代起作为民间构想的提出,至1989年作为一个松散的制度协议体的建成,到如今发展成为一个逐渐走向制度化的经济合作体,期间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历程。APEC在其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及启示翟昕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Economics)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并于70年代形成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昔日...  相似文献   

6.
赵海月 《理论观察》2001,23(4):7-10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掌握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留给共产党人的又一大课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宣告了“斯大林体制”的破产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左”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失败。在世界社会主义受挫、国际共运陷入低谷之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使“中国模式”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步形成,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对传统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在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潮流中,现代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扩展趋势和影响将是持久的、深远的,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被历史地提到我国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中何去何从,是必须作出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进行分解,在这一基础上,根据其承担的不同职能,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和调整我国的经济管理机构。 从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国家机构,特别是工业管理部门与工  相似文献   

9.
亚诺什·科尔内是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他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以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批判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采用非均衡方法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和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各种对抗和摩擦,探寻了各种病症的根源。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揭示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经济运……  相似文献   

10.
王玫 《山东经济》2006,22(2):9-13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辩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展开。在这次大辩论中产生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被称为“第五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它们从不同角度入手探讨了种种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截然不同的,用以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方案,这些方案为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模式中提出的合理思想,可以供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过程中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1994年是我国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一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明了90年代我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代中叶和六十年代初,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曾将一条古老的、朴素的、一般的经济思想——“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有用效果”,概括为“最小——最大”的经济原则。他指出,这条原则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已成了举国关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创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2—1957年)工业基本建设的较高经济效益,中肯地分析取得举世嘱目成就的原因,同时正视理论认识和体制方面的片面性、缺陷所带来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都必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六十年代初期及以前,苏联东欧等国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更不用说经济危机性质的波动了。当时有三种观点:①认为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根本特征,经济周期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将危机等同于经济负增长,既然社会主义经济从未出现过负增长,因此断言不存在经济周期。这个结论是基于他们所能看到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而言的。②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资本主义形式的周期性波动即生产过剩或商业危机.但有类似技术性再投资周期的波动。即自然周期。③认为即使社会主义经济有波动,那也只是计划偶然失误所致。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无发生波动的可能性,但不排斥决策失误带来韵起伏。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趋同论",实质是妄图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有人又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会趋同的问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趋同论"的思想实质,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确保改革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新西兰经济发展特点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90年代以来新西兰经济发展特点自1984年实行大范围的经济改革以来,新西兰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经济增长步伐远远超过了大多数OECD国家。1993年《世界竞争力发展报告》(WorldCompeti-tivenessReport)把新西兰的...  相似文献   

16.
构筑浦东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坚强基石戴海波[编者按]80年代以来,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逐步取代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发展观。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首次将持续发展作为关键概念...  相似文献   

17.
人物     
于光远
  经济学家于光远9月26去世。于光远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如上世纪50年代,他在中国率先发起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将这一学科定名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他是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学者之一,也是较早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者之一。在伪科学甚嚣尘上时,他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对制止伪科学的泛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学说,是他独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政治经济学和独特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宝库的一朵奇葩。在90年代的今天,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学说,对于深化对国情的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燕 《亚太经济》1999,(6):32-33
一、香港制造业的现实困境制造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财富的最后环节,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技术进步的源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在《MADEIN AMERICA》中写道:制造业几乎囊括了美国产业进行的所有研究和开发,对远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多数技术进步的根基都可以追溯到制造业基础中去。香港曾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但这个地区已经由于制造业向内地、向澳门、向其他国家转移而衰落。从80年代初至今,随着制造业纷纷内迁和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的南斯拉夫,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通货膨胀严重,被西方称为“社会主义的滞胀”,南本国也承认目前的经济正处在危机中。造成南80年代经济滞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财政职能的退化、宏观调控乏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财政作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有两大最基本的职能:一是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