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使消费变得随意性、碎片化,快速、便捷的购物环境,随时更新、下单、支付、查询的购物体验,使得移动互联购物势不可挡。智能手机问世后,消费者的手机也不再局限于玩游戏、看电子书、听音乐,移动互联购物模式开始挑战传统购物和PC购物模式。顾客,永远是商家要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不论是线下实体、线上电商,还是当下正火的移动互联购物方式,之所以能够走上舞台,都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顾客购物大致的决策路径是从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移动终端、智能软件系统,以及无线网络的发展,移动支付将成为电子商务用户主流支付模式。本文通过对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讨论了移动支付在网络交易中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监管措施。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因其灵活、便捷等优势,已成为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移动终端、智能软件系统,以及  相似文献   

3.
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移动电子商务.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系统,人们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分析移动电子商务架构和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移动电子商务系统的未来发展应以移动支付为主、小额支付为主、缴费团购业务为主.  相似文献   

4.
移动支付及其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金融电子化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阐述了移动支付的现状和发展并对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3G通行技术的广泛运用及4G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作为终端的无线互联网的用户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在这一系列情况的影响下,移动电子商务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受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冲击,人们的消费理念,以及企业的运营模式均产生了非常大的转变。本文详尽阐述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实状况及消费者的相关特性,并找寻出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任浩然 《大众商务》2022,(4):127-129
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用户日常消费的一种支付习惯,相比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移动支付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成果,以中国银联“云闪付”,各国有商业银行手机银行App、邮储银行等为代表的国有移动支付平台在品牌建设上存在很大不足。品牌含金量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缺少竞争意识等问题同样存在于国有移动支付平台的品牌建设中。为了使国有移动...  相似文献   

7.
浅谈电子商务的新趋势——移动电子商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提供的服务多样化,使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现阶段,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移动通信的技术限制、内容及安全问题的制约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改进移动终端的设计、完善支付和安全认证体系等办法,以此促进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未来,移动支付比拼除了更加便捷的支付之外,更加完善的客户响应和服务,才是增强信任度的长久方式。程小姐,二十八岁,时尚叉前卫的白领。她是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自然,互联网于她而言时刻不离,运用网络联系同学朋友,在网上观看视频、浏览新闻,甚至在网上消费,网络已经威为她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伴随着她走向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使得她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办公环境.她经常需要出差.在各个城市来回穿行。她耗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随之变化的是,手机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她甚至在忘记带钱包的情况下.用手机订机票、订酒店,并且直接用手机进行支付。  相似文献   

9.
移动电子商务可以满足顾客随身随地的需求,将其运用到旅游景区的管理中可以提高景区管理水平,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随着3G通信技术的深入发展和4G的出现,各种移动商务应用不断产生,消费者手机上网耳益普及,网购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移动电子商务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契机。本文通过分析移动电子商务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在总结河南旅游景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发展提出对策,以期能够促进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传统金融,它改变着传统金融的支付方式,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支付方法。研究人们在购物中对移动支付的选择倾向成为金融业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调查购物中对移动支付的选择倾向获得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线下购物中人们在传统移动支付方式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方式之间的选择,并进一步探索影响这两种选择的因素。研究发现,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移动支付方式的心理选择受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系统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通过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的间接影响,而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在影响移动支付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又受到支付经历和使用经验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和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射频识别技术和移动电子商务已经走入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发展也受到我国政府和多家企业的高度重视。通过阐述RFID技术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RFID-SIM卡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前景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电子商务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中,移动电商从传统的PC端转移到移动端,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本文主要针对衡阳县移动电商产业发展的相关战略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无线网络的改善和智能终端的逐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人们的生活。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电子商务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商业运作模式。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融合移动通信技术的电子商务未来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同时,嗅觉敏锐的产业链也在暗自较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一个更大的市场蛋糕,移动电子商务正在变成下一个引爆点。  相似文献   

14.
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已经被逐步了解。本文介绍了J2ME、PMI、蓝牙等移动电子商务支持技术,并针对移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3G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了平台,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消费方式——手机购物.但目前我国手机购物却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优化手机购物体验、加快网络建设、降低网络资费、建立统一移动支付体系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移动支付的交易环节最易产生法律纠纷。对于移动支付故障,应当公允、合理界定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应当包括返还资金、支付利息,补足差额,偿还汇率波动导致的损失等。法律责任规制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诸多立法缺失与困境。移动支付发展必须有良善、完备的法律基础。着力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提供充足、有效的法律供给,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加强立法,明确当事人法律关系、归责原则及举证责任等,是解决法律纠纷、公平分担法律责任的制度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移动支付手段。其中,借助于移动通讯平台发展起来的微信红包已经家喻户晓。但在微信支付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监管问题。本文就关于微信红包移动支付网络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信任转移理论为视角,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信任理论,构建了一个湖南移动电子支付的用户采纳模型,并实证研究了湖南长株潭用户对互联网支付的信任能否转移至同一公司移动环境下的支付服务,如何构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初始信任,以及初始信任如何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服务的采纳意向等问题,同时探讨了影响用户采纳移动电子支付的其他关键因素,以期对湖南移动电子商务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相结合的情况下,加之移动设备和客户端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出现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就现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来看,其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对于人们的购物以及生活方式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当前环境下的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本文积极分析其应用模式,并就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就是为移动电子商务在社会中的应用加强提供参考,从而减少其应用问题并提升利用安全性。简言之,本文重点讨论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和相关问题,目的在于实现此种商务模式的扩大化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O2O商业模式逐步形成,以及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移动支付这种模式逐渐被用户所接受。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规模预计为23.3万亿元。其中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99万亿元,占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总额的25.7%,进一步挤占了传统线下收单业务的市场。事实上,移动支付已经连续两年保持超高增长,2014年和201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93.1%和707%。2015年,第三方支付平台联手超市、医院等生活场景,致力于争夺线下零售市场,将客户的支付习惯由PC端逐渐转移到移动支付端,移动支付前景明朗,但在此背景下,第三方支付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