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我国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我国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全球政治格局的重组以及国内产业经济转型,必然对企业产生重大而深远地影响。我国要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伦理秩序,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在新时代,我国企业管理的灵魂是儒商精神,儒商思想及其智慧将全面融入企业管理中,成为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儒"是新儒商的灵魂,"商"是新儒商的载体,儒与商融为一体才是活生生的儒商,才能造就新时代的企业。这需要将儒家的仁者爱人、义以生利、尚中贵和等思想融合在企业管理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促进我国的企业迈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儒商虽然是一个后来才有的概念,但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儒商存在,而且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古代最优秀的商人几乎全是儒商。儒商最重要的理念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立人中立己,在达人中自达。在工商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和主体的今天,大批新一代儒商的出现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儒学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儒商。当今,国家要发展、要富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新一代儒商。儒商的经营理念可以简单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方面,它对我们今天塑造现代儒商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苗泽华 《商业时代》2007,(35):111-112
儒家伦理与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流,继承并弘扬传统儒家伦理与文化,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新时代儒商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儒商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时代性、融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商》2015,(32)
儒商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积淀而形成的民族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快速的发展,商业发展节奏的加快,市场中大部分经营者在逐利的过程中忽视了诚信、人本、义利的商业经营的基本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价值观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儒商积极倡导以儒家思想作为商业经营的基本指导理念,形成了具有浓厚儒家文化特色的儒商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精神、商业价值观、商业道德、管理理念、人格理想等几个方面。儒商精神凸显了儒商的基本特色和本质规定,保障了商业经营的成功。深入探讨和分析儒商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儒商的认识,并为当代商业经营者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商业企业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竞争优势,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思想、手段与方法,还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新儒商精神”是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吸纳西方管理文化,促进东西文化交融、渗透、升华的结果。这需要构筑和谐营销模式,以实现企业与自然、个人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竞争这之间的和谐,推动商业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儒商的商业伦理精神与商业伦理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儒商是儒家伦理文化与商业经营实践契合的产物。建构儒家化的商业伦理价值体系是儒商的精神特质。扬弃儒商的商业伦理精神 ,实现由儒商商业伦理到现代商业伦理的转型 ,使之融汇于当今商业经营活动过程之中 ,是当前商业伦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商业企业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竞争优势,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思想、手段与方法,还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新儒商精神”是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吸纳西方管理文化,促进东西文化交融、渗透、升华的结果。这需要构筑和谐营销模式,以实现企业与自然、个人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竞争这之间的和谐,推动商业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工商业领域各种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的现状,提出应培育新儒商。从理念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构建了新儒商的价值体系,建立以"仁"、"智"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相结合的理念层面的价值体系,以"义"、"礼"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相结合的行为层面的价值体系,以"信"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相结合的制度层面的价值体系。将新儒商的培育路径分为三个层面,即素质修养层面、经管经营素质层面和创新素质综合训练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