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指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器电子产品,主要包括废旧电脑、移动通讯产品、电视机、电冰箱等废旧设备及其零部件。随着电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电子垃圾数量也正处于爆炸式增长的阶段。电子垃圾中包含多种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因此,相较于普通生活垃圾,电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信息》2005,(12):56-56
目前,以电脑(网络)游戏、CG设计、电脑动画等具体产品为代表的数码动画产业已经逐步得到IT巨头们的注目。越来越有趋势表明,数码动画产业将会成为IT业的下一个增长点。据悉,第二届大连国际数码娱乐艺术周及中国大连国际数码娱乐暨应用技术展览会将于2005年6月23日至26日在大连举行,基于业内对数码动画产业的高度关注,本次大连国际数码娱乐艺术周汇聚了各界诸多目光。  相似文献   

3.
<正>首先要通过严格监管,从源头减少电子垃圾总量。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发展模式,从源头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禁国外电子垃圾流入境内,减少电子垃圾总量。其次,应加强电子垃圾处理的制度设计。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职权,落实监管责任;二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行业规范和环境标准,提高行业门槛。明确生产者、销售商、回收处理  相似文献   

4.
张妍  肖冰 《走向世界》2006,(12):100-100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包括废弃手机在内的电子垃圾每5年增加16%- 28%,比总废物量的增长速度快3倍。电子垃圾每年会产生5亿多吨的危险有毒废物,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污染源。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从2003年开始,中国已进入电子产品淘汰的高峰期,每年产生  相似文献   

5.
媒体速览     
《中国经济快讯》2013,(22):16-16
中国经济的电子垃圾之痛 淘汰后的电脑和手机最终去了哪里?近日,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生产的大约70%的电子产品最终变成垃圾井流向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场”。电子垃圾是指废旧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这些产品大多产自中国,在世界各国“履职”后,最终“叶落归根”,又回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6.
数码摄影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胶片摄影技术,并且成为当下的主流摄影技术.随着数字技术和相关软件的飞速发展,数码摄影后期制作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不再是专业人士才能从事的工作,不仅各高校的摄影专业纷纷开设了摄影后期软件课程,甚至老年大学的相关课程也变得人满为患,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开始关注数码摄影后期处理.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数码摄影后期艺术的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电子垃圾(Electronic Waste)又称电子废弃物,包括各种废旧电脑、通信设备、家用电器,以及被淘汰的精密电子仪器仪表等。与传统垃圾相比,电子垃圾具有数量多、形式新、危害大、价值高、不易降解、难以回收等突出特点,电子垃圾成为继化工、冶金、造纸、印染等废弃物污染后新的一类重要环境污染物。更令人担忧的是,电子垃圾还在以每年4000万吨的速度增长,而且80%出口至亚洲,其中又有90%进入中国,即我国每年要容纳全球约70%的电子垃圾。  相似文献   

8.
淘汰后的电脑和手机最终去了哪里?近日,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生产的大约70%的电子产品最终变成垃圾并流向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场"。电子垃圾是指废旧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这些产品大多产自中国,在世界各国"履职"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却也埋下了许多隐患。电子垃圾即是实例之一。今年2月底,美国西海岸两家环保组织联合撰写了一份题为《出口的危害:亚洲高科技垃圾》的调查报告。这份长达50多页的报告称,电子垃圾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仅美国国内的废弃电脑1998年就多达2000多万台,由此形成的电子垃圾则重达500万到700万吨。据该报告估计,美国的废弃电脑将很快达到3~6亿多台,所产生的电子垃圾将可能达到上亿吨,而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些电子垃圾中的50%~80%要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去。电子垃圾已经拉响了环保警…  相似文献   

10.
孟科群 《魅力中国》2014,(23):28-28
随着现代科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电子计量器具市场的交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用范围已经深入到各个部门,而且现代电子计量器具的种类越来越多,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现代电子计量器具种类太多,滥竽充数的现象必然出现,为我们技术监督部门整治市场秩序,整顿不合格的计量产品埋下了安全隐患。那么我们质监部门如何整顿不合格现代电子计量器具呢?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目前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关注,相信在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分类的全面覆盖将早日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能否普遍的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关系到垃圾是否可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废旧家电回收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淘汰的废旧家电随意丢弃,污染环境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借鉴国外处理电子垃圾的经验,我国应建立完善的电子垃圾管理法规体系;实行延伸的生产者责任制;推行建立现代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建立淘汰废旧家电的收费制度.  相似文献   

13.
《江苏科技信息》2019,(33):14-16
近几年来电子资源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目前,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已经建立起自身的电子资源体系,电子资源采购经费不断上涨,在资源购置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章以内蒙古财经大学数据库采购原则为导向,围绕内蒙古财经大学数据库现状,分析内蒙古财经大学数据库使用情况,最后提出关于内蒙古财经大学数据库的采购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电子垃圾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之一。据《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已经进入电子电器产品快速更新与淘汰期,2010年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年产生量达到3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废旧电子电器产生量将超过600万吨。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保护知识产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专利申请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垃圾专利"也大行其道,成为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毒瘤"。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杨金琪教授最近指出:"目前我国‘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占所有国内授权专利的80%以上。"这是因为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在申请前已是公知公用的东西,或者是抄袭同类产品的"杰作",或者是将很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拿来申请专利,再加上重复授权现象相当严重,许多彼此抄袭的产品也先后获得了专利的"外衣"。奇怪现象"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在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人们需求的增长,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纷纷更新换代。然而,这样也导致了大量电子废弃物的产生。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主要包括各种使用后废弃的电脑、通信设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子电器产品。在这些 "电子垃圾"中存在一些有毒有害  相似文献   

17.
夏斌 《走向世界》2013,(5X):60-63
<正>不管你乐不乐意接受,毕竟这个时代来了。数码摄影后期对于摄影创作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摄影人所肯定。其实,自摄影术诞生以来,数码摄影早期的JPG、TIFF图片时代,暗房和后期技术就相伴而生。近年来的RAW,较之JPG等,更使后期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18.
用友的产品总结了12000多家大型集团型企业用户实践,已从"预算、结算、核算合一"为核心的财务管控1.0解决方案,转向以"共享服务+管理会计"为核心的共享财务云2.0解决方案作为财务2.0时代的一个重要方向,财务共享服务目前备受关注。在当下"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如今的大型企业已经进入财务2.0时代,企业的财务面临转型。"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强兵表示:"财务共享中心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供转型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各国经济高速增长,垃圾也越来越多,因此这个地区未来可望成为巨大的环保市场。 日本《产经新闻》日前报道,目前曼谷一天的垃圾量约为8500吨,已经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据有关资料,曼谷居民有557万人,如果加上农村到城市工作的人口和流动人口,实际人口保守的估计为800万人。曼谷行政当局将部分垃圾加工处理成肥料,但大部分垃圾还是采取掩埋的方式加以处理。随着生活水平和城市人口增加,预计20年内曼谷市每天的垃圾量会超过2万吨,针对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泰国政府已开始拟订垃圾处理计划。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人民日报辟出专版谈"电子垃圾",文章给出的数据是,仅仅在去年,我国就淘汰了4亿部手机。与此同时,电脑也是不可忽视的"电子垃圾"重要载体。据报道,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光明表示,到2031年,笔记本等微型计算机的理论报废量将从2014年的0.55亿台激增到近1.5亿台,占全部家电产品的比例约30%。李光明介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垃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