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国际贸易是推动就业、提高工资、促进收入分配的众多因素之一,对一国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净积极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价值链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一方面,可以创造高效率、高收益和高增长;另一方面,也对一国经济或某个行业带来一定的扰动,增加风险隐患,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并对国际贸易中受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  相似文献   

2.
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巩固和完善,专业户(重点户)不断增多,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社员手中的钱越来越多了.因此,帮助农户搞好资金安排,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两年来我搞外勤工作所知,有一部分农民,特别是经济收入比较多的农户,在用钱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大手大脚,无讲计划的现象.突出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这不仅与消费结构、收入分配、收入等有关,也与财政政策的运用有极大关系.因此,为了扩大居民消费,必须认真分析财政政策和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从而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文在此背景下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要解决农民就业、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政府需改变长期投资结构,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综合性的农村经济,提高在地化的非农就业,最终通过保持农村的稳定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一、服务"三农"建设,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契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增长,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三农"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仍有很大差距,甚至呈现不断拉大趋势,2009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比值达到3.33:1.因此,必须借助"三农"建设体制机制完善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十几年来,上海市居民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的双向影响、农村社会保障滞后、农民就业渠道不畅、歧视农民政策等.针对上述原因,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需要,河南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年来,全省财政收入增幅继续回升,支出继续保持较高增幅,预算执行情况不断好转.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趋于缓和,河南宏观经济也已触底回升、企稳向好,全省财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预计2009年全年河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一般预算支出增长25%;2010年河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左右,一般预算支出增长30%左右.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及收入增长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历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农民增加的收入中,其结构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根据农民收入的结构特点,调整农民的收入结构,使农民的收入向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调控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之所以有很强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投资具有乘数效应;政府通过增加投资,就会使投资品的供给收入增加,这些人获取收入后,会储蓄一部分,而将另一部分收入进行次级消费。消费也是购买投资品或劳务,于是形成第二轮的收入增加、储蓄、消费,这个过程的不断循环最终会引起数倍于初始投资增量的投资需求。这个倍数就是投资乘数。  相似文献   

10.
周娟 《中国外资》2008,(5):134-135
近年来工业部门的实力不断增强,利润额持续上升,为财政收入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使得财政有能力去支持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建设。工业部门实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是密不可分的现行的支农政策会增加农业部门的收入,劳动力在农业、工业部门间的配置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建立二元经济的数理模型研究以工补农的财政政策影响失业率途径及结果。并得盛了在税收较低条件下,存在最优的转移支付比例使得失业率达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农村土地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下收入太少,农民增收困难,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需要集中化生产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含量.农村经济的发展受限也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调整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同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时而达到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高效增长的目标,财政政策通常有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3.
近来,经济理论界不断有人呼吁,积极财政政策不应长期实施,应该逐渐淡出.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日前在一个公开场合也表态:积极财政政策的确应该逐渐淡出.那么,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何要淡出?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继续推行,将会严重增加我国未来5到1 0年的财政负担.经济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能是阶段性政策.其次,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一般标准,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到财政能力的制约,是有风险的.第三,虽然前两年这一政策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这种推动作用正在减弱.尤其对农村经济及第三产业的拉动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在面临较大的不稳定性: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不断走低;工业生产连续下滑;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倾向上升,货币流动性降低.为此,在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让货币政策有所作为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自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其风险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5年多来,积极财政政策对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实施时间的拉长,政策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积极财政政策手段和政策目标的综合性,决定了政策风险的多样性。对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一定要全面把握、综合评估,以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加大风险防范力度,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11年国家大账的公布,新一年财政工作重点得以明确。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国家财力进一步向民生及相关领域倾斜,旨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增进百姓福祉。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财政部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在最近20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同时,对于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由于中国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国现行的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即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出发来探讨宏观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宏观税负是事关一国政府集中社会财富程度,体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矛盾焦点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性因素、征管性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宏观税负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政策制度性因素的变化。为应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冲击,我国已连续十余年不间断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实施,直接降低了我国多种口径测算的宏观税负。这种降低在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的同时,所引致的财政收支矛盾不断累积、财政政策积极有为空间不断收窄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还需注重从支出层面、收入层面和管理层面同时发力,以确保宏观税负的适度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贯彻实施区域性稳健货币政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及收入政策有机协调,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但是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基层央行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加灵活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财政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利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目的是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支政策是通过财政收支的制度安排来贯彻的.财政宏现调控的基本原理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财政收支政策的变动来调节总需求,解决宏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军  王忠 《金融与市场》2002,(10):46-50
一、资本市场传导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 财政政策作用于经济增长,也存在着一个类似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只是我们一般不这样明确地使用这一概念.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往往是通过政府支出或税收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增加或减少支出或税收,直接影响总需求,引起总产出的上升或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