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西安金融》2001,(2):39-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次改革了银行结算,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与《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银行结算工作进入了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新时代,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逐步与国际结算靠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时,建立了人民银行电子联行系统=商业银行电子汇兑系统=同城票据交通系统,大大提高了支付结算速度与效率,加速了社会资金周转,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支付结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值得引起我们进一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深化银行结算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规定,存款人可凭个人身份证件以自然人名称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这不仅是我国银行账户及结算法规建设中一次重要的制度变更,也预示着国家法规将允许个人合法地成为办理转账结算的主体。但现行《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及其会计核算手续是以单位和组织为主要服务对象设计的,大部分结算方式是不允许或限制个人办理的,如各家银行至今没有开办付款人为个人的转账支票签发与受理业务,这与国家倡导的支持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一、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从村镇银行的发起机构情况来看,大多数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机构等地方性银行机构作为主发起行,与当地企业、自然人合资设立的。大部分村镇银行能够按照《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规制度规定开展支付结算业务,参照主发起行的制度规范,建立较为完善的支付结算业务操作流程、内控制度,有效保障了支付业务合规、健康开展。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支付业务规模普遍较小,支付结算产品与服务品种较为单一,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人民银行四平市中心支行认真执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严格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规范银行结算账户行为,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支持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以及人民银行对银行结算账户的日常监管和支付结算执法检查,也发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收付结算的载体,规范人民币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对保证支付结算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最近,我们对基层网点执行《人民币银行结算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二00三年九月一日正式实施。为明确商业银行业务操作,人民银行还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实施细则、补充规定,以规范对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加强银行帐号结算账户的管理,保证支付结算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健全的支付体系法规制度是支付体系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也是支付体系监督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依据。目前,我国支付体系已基本形成了以《民法通则》、《中国人民银行法》等一般通用法律为基础,《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专业法律法规为核心,《支付结算办法》、支付清算、结算系统业务处理办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支撑的法规制度体系,有效支撑了支付体系安全高效运作,也为中央银行履职提供了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8.
陶平 《金融纵横》2007,(17):57-59
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央行三大主要职责之一,而支付结算工作是银行业资金往来主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金融业稳定和国民经济及居民个人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但随着现代化支付手段广泛运用,相应的配套监督管理办法没有跟上,原有的支付结算管理法律法规没有及时修订,加之对新的支付结算方式和要求宣传不够,在支付结算工作中出现不少问题,支付结算监管工作明显弱化。本文从支付结算监管弱化现象原因入手,探讨加强监管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支票、汇票、本票)、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支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这是新的《支付结算办法》给予银行的职能定位之一。而在大量的实践中却出现了“中介机构”常常陷于支付结算被动境地,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及其细则的实施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的应用,满足了存款人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需要,加强了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维护了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但在开户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亟待解决和改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主体对银行支付结算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实施了《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对维护支付结算秩序,保证金融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步显现出来。本文根据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新《办法》的出台,有效地保证了支付结算活动的正常进行。笔仅就新《办法》的特点,以及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记载票据和结算凭证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峰 《金融会计》2004,(10):34-34
票据和结算凭证是单位、个人办理支付结算的工具,对如何正确记载票据和结算凭证的事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中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如:签章的定义、必须记载事项、金额与日期的填写要求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单位与银行之间对执行《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和不可操作性。现将记载票据和结算凭证过程中易发生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支付结算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银行账户体系,二是支付结算工具体系,三是支付清算系统,四是支付结算管理体系。银行账户是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基础和门户;各种支付结算工具是转移资金的载体;支付清算系统是最终实现资金清算的渠道;统一的支付结算管理,是我国支付结算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票据业务和电子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相继于1996年、1997年制定实施的《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已不适应目前支付清算业务发展需求。加之2003年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目前支付结算管理的职责界定不清,表面上看人民银行、银监会都在管,其实很多支付结算监管业务又处于真空状态。因此,给基层的支付结算业务监督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进一步规范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新的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出台后,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银行支付结算监管工作,但也增加了新的监管难度。本文拟从分析《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对中央银行支付结算监管工作带来的影响入手,探讨中央银行结算监管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制制度的颁布,我国银行支付结算工作得到了很大的规范,但<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对支付结算工作操作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仍缺乏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使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部门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现就支付结算操作工作中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丁首江  边磊 《济南金融》2004,(12):60-60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具有储蓄和转账功能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也应运而生。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推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包括: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会计核算难以确认: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日常管理难以操作: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一刀切”侵犯了储户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张森 《济南金融》2005,(2):58-59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对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方式进行了较彻底的改革,满足了各经济活动主体通过银行结算账户自主办理资金收付结算的需要,确立了银行结算账户生效日制度。明确了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转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款项范围和审核标准,凸现了反洗钱的指导思想.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近期在笔对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调查中,发现了诸多问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要重视解决银行支付结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庆岑  黎学斌  梁广 《海南金融》2005,(9):63-64,71
银行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传统的服务性业务,随着银行电子化各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支付结算工作进入了新时期。但由于旧的结算手段、监管手段不适应,直接影响支付结算功能发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重新修订银行支付结算制度、监管制度和内控制度,提高支付结算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