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在7月7日由金融时报社主办的“2011下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座谈会”上指出,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小企业融资难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慢性病,而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有了急性发作的倾向。有人将此称为“三荒二高”(用工荒、融资荒、用电荒、成本高、税费高)。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在对外经济上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当然中国外交也要为变化了的中国服务。近年来,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得到国内外的广泛的认可,中国外交本着“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精神,在面向公众、服务公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与时代的要求、广大公众的期望和一些发达国家开展公众外交的情况相比还有差距,面临不少挑战。  相似文献   

3.
步入“过剩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经济增长问题,应加快构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机制。长期稳定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是:(1)塑造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环境:以“需求”、“供给”双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体系。(2)培育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之源:新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欧美债券危机已有加剧趋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内经济总体向好,但也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通货膨胀压力短期难以缓解,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面对国际和国内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中国银行业如何顺势而进?2011年9月1日下午,2011中国国际金融展第十二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一年一度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为业界提供了一个交流与探讨的平台。在题为“稳健与提升一复杂国际经济环境下的中国金融形势展望”主题讨论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蔡华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朱立军等先后发言。本刊记者发现,面对复杂的金融形势,“转变”、“调整”、“转型”、“变革”、“创新”等成为各位论坛嘉宾解读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在规模总量、发展质量上均形成了较为突出的集群发展优势,这为河北省数字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环境与发展机遇。本文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出发,结合京津冀城市群视阈下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以及现状与存在的“掣肘”,通过“比较竞争优势/劣势”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发挥城市群内“比较竞争优势”,持续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营商环境;建立关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发挥关键要素集聚效应等促进河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骆友情 《时代金融》2014,(8):111-112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兼顾经济及环境发展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低碳经济区域的发展,不仅推动着中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效地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由传统发展模式的以经济增长为主转向新型发展模式的以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综合协调发展不仅是硬件上的改变,更多的是软件上的更新,因此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所谓中国的“后奥运经济”,实际上指的是在奥运会这个时间节点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世界历史上有“奥运魔咒”之说,指的是历史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在奥运会之后部出现下滑。今年中国办了奥运会,奥运会后,中国经济会面临哪些挑战?发生哪些变化?高扬的风帆会不会因为风云变幻而受到重挫?坚强的中国将如何应对经济领域的云谲波诡?本刊这期策划将和广大读者一起去探讨。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同在反思危机暴露出问题的同时,也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基本内涵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各国的首选目标,发达国家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在日前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表态赢得了世界众多国家的称赞。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我国面临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重任,使得我们必须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战略层而上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是毛泽东主席在1962年写的《七律冬云》中的两句。今天我们遭遇的金融海啸同样寒流刺骨。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迅速进行了经济战略布署,为中国经济的向前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2009年刚刚结束的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也传递出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围绕“保增长、防风险、促平衡”主题所作的布局。面对严冬,不管春天何时到来,我们都充满着希望,因为中国正孕育着经济的春天。  相似文献   

10.
要闻回顾     
《中国金融》2006,(24):8-8
11月23日 中国与西非开发银行在多哥首都洛美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中国经济日”活动,旨在介绍中国发展经验和西非经贸投资环境,探讨加强中国与西非开发银行成员国双边合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初冷战格 的打破,兆示着“一超多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金融国际化和经济信息化的趋势日渐显露。这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经济和大多数国家经济的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但另一方面对国际经经济格局、国际金融体制和各国经济环境的稳定与提出挑战。世纪之效,回顾近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分析其诱因,对于保证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  相似文献   

12.
民营外贸企业在大庆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崛起,并显示日益突出的经济地位和作用,民营外贸企业成为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政府在进行经济转型与发展“两非”经济(非油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新聚点。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民营外贸企业正处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期。一、民营  相似文献   

13.
《青海金融》2013,(10):27-29
理论和实证表明经济增长模式对一国货币需求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投资、高消耗、高出口、低消费”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受中国“人口红利”缩减、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束缚、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面临转型.本文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经济增长模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杰 《中国金融》2007,(20):88-88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全球经济贸易规则已然“外生”存在,我们面临的冲突和妥协不是重新订立规则,而是调整既有规则的问题;同时,也是更重要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实力和财富积累的迅速上升期。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能具有非同寻常的制度变迁含义:“2001”或许是中国与世界体系最终达成历史性妥协从而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契机。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或可将其称之为全球经济联系发展进程的“2001转折”。  相似文献   

15.
巴塔耶以“耗费”观念为理论出发点,把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归结为一种“有限经济”并予以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相应的非生产性消费理论——“普遍经济”理论;普遍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对有限经济模式批判的人本经济学思想;对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高负熵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尉敏 《新理财》2006,(5):18-2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战略机遇,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领跑者、矿业“大鳄”——中国五矿集团,近年来在世界矿业市场上刮起一股黑色旋风,举世瞩目。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沈翎女士。  相似文献   

17.
“油荒”这两个字开始充斥在中国所有的媒体上。一时间,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开始探讨油荒的原因。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政府官员、平民百姓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及自身的经济特点,未来承担经济建设中的融资主体应以“股进银退”方式发展。那么,什么是“股进银退”?“股进”指的是股市政策更加积极一些,更多担负为企业提供融资的职能;“银退”指的是让银行稳健、稳健更稳健,在对企业方面稍微靠后一些。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支持犹如“启动器”和“助推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致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依赖程度更高。但由于机制、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县域经济“信贷抑制”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金融支持凸显弱化和乏力,因而,要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破解“信贷抑制”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未来10年中国继续获得成功,需要防范“成长陷阱”。——最近,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lO年的中国”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发言称,推进以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二次转型与改革: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多数人能够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使市场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效率;使资源环境可持续;使政府能够以公共服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