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盈余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市场上大量的盈余管理乃至财务舞弊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达到有关监管要求,如获取上市融资资格、取得配股资格、避免退市或特别处理等.因此,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在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为了确保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近年来,随着一些违规事件的发生与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误导投资,影响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旨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与手段,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投机性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规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谢继蕴 《商场现代化》2007,(13):200-20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盈余管理问题作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这是由所处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决定的。总的来说,公司治理机制、会计规范制度、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往的几十年里会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探讨也从未间断,本文探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并针对如何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期帮助相关机构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相互持有股权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是以获取短期收益为目的的证券投资.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广泛参与使其自身会计盈余受到证券市场行情影响,自身业绩也随之起伏不定.许多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对管理工作曰报的动机、避税动机、债务契约动机等等,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一定会采取相应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效益.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基础上,提出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重点之一就是盈余管理.本文以2065家深、沪两市2010~ 2011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属性视角研究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越集中,大股东越容易操纵应计利润.国有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流通股比例大幅度增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黄海波 《北方经贸》2011,(6):105-107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日渐成为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密切联系,使得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成为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注重点,加强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上市公司中,出于大股东利益和公司经理层自身利益的需要,盈余管理被广泛采用,成为一种特殊的会计行为,困扰着会计界。盈余管理本身是一种合法行为,但它也有两面性,过度的盈余管理也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损害.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大多是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为此,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规范,以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实为当务之急;问时,由于在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上,监管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找出监管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对于完善监管政策、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的情况越来越普遍.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盈余管理的涵叉,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期找出进一步规范盈余管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成为关注的热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盈余管理行为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把握盈余管理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度的、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会损害到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因此,掌握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规范盈余管理对策的制定,对会计理论和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盈余管理在我国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现已广泛存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并且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什么是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持何种态度,尚未形成共识,也没有形成系统和完整的理论。在实践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也是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深入研究是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和证券市场规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为公司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但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发达,上市公司中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因此,加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对增强我国企业的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再融资越来越成为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融资监管体制,上市公司的融资具有复杂的制度背景,这就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阐述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再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探讨了退市压力、盈余管理和审计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退市压力会加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而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鉴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提请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最后,针对退市压力和盈余管理行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审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盈余管理作为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受到西方实证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以及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的日趋严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逐渐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在对上市盈余管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对规范这种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再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威 《现代商业》2020,(12):118-120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监管和制度的不完善,我国证券交易过程以及对上市公司的审核还存在着许多漏洞,这就导致了许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而面临退市警告的公司即*ST公司利用这些漏洞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达到"保壳摘帽"的目的,解除退市危机。本文通过对当前会计准则下*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从整体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及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希望能为遏制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牵涉到政府监管政策、税务成本,同时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探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对我国上市公司有很大的现实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8.
田畕畾 《商》2012,(23):72+5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将给企业、社会乃至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对我国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中的主要盈余管理手段,探讨在收购兼并、资产剥离、资产置换和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然后,就如何规范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数据,对会计准则和资本商业监管在遏制公司盈余管理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发现,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遏制,应该主要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适应资本商业监管的需要,就这个层面来说,改进资本商业监管规则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会计准则的公共合约性、不完备性制约其不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遏制。本文的观点也被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行为所证实,这些数据表明,资本商业监管规则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是否进行债务重组与会计准则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陆竞红 《江苏商论》2005,(7):146-148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倍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从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和会计学的固有缺陷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盈余管理现实存在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实存在的客观环境,并结合我国实际对约束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