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荷新 《当代经济》2007,(11S):122-124
描述性数据显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呈现“无就业增长”的特征。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制度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剔除制度因素后的实证分析显示,就业增长仍趋于下降但幅度较缓,原因是随着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升级。就业转移效应开始显现,但总体上就业创造效应仍大于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是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本文运用CES生产函数说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理论联系.通过运用VAR方法和1978-2006年间的数据,检验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经验研究显示,技术进步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的重要因素.从短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是负的,但从长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是正的.这说明,中国选择了一种适于就业增长的技术进步方式.中国应坚持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的协调增长,采用适合于中国现实经济的技术,并选择适当的技术进步速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互联网+"经济催生了众多新兴业态并带动了"灵活就业"的迅速发展,但新冠疫情对"灵活就业"产生了明显的"破窗效应".课题组对全国五大行政区"灵活就业"群体的抽样调查显示,其福利诉求主要体现在薪资待遇、职业安全及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体现出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合理性以及进行社保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改善"灵活就业"者的福利状况可以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念,遵循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顶层设计,并在实践层面积极创新举措、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桢 《经济学家》2008,(2):90-95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相似文献   

5.
本文全面分析了1979-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轨迹,认为中国就业弹性持续走低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关,同时也受资本深化、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就业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就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就业政策取向应该向就业弹性较大的领域倾斜.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就业弹性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促进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劳动力就业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逐渐的向非农产业进行转移已成为一大趋势,非农产业也逐渐的成为了劳动力就业的主体,所以解决就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依赖于非农产业,因此,将主要研究非农产业的就业效应特征以及影响其就业效应变动的内在因素,以此增加对非农产业就业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缓解当前劳动力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欧盟国家政策因素、公司战略因素和个人选择因素的作用下,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传统上非正规就业雇员就遭到一定程度的歧视,这导致了非正规就业雇员的就业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提升非正规就业雇员的工作质量将成为欧盟就业战略新的关注领域.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服务产业部门增长对就业的促进效应是本文的重点.在考虑服务产业部门差异性的前提下,选择服务产业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运用就业弹性分析服务产业部门增长与就业现状,结果发现两者呈正向关系;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发现所选变量系数的符号符合预期.服务产业部门增长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使发生金融危机,其显著的正效应并未发生改变.同时发现,实际利用外资和城镇化水平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服务行业工资对就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庞大的劳动力失业数量仍居高不下.本文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关系出发,在分析影响我国就业弹性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经济增长与扩大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常进雄 《财经研究》2005,31(5):29-39
由于就业弹性的下降,中国的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文章从要素供给、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经济增长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它们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就业弹性下降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积极的就业意义.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因素并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收入、经济增长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过分强调节约资本资源、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并不能提高就业弹性,进一步扩大经济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和设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2016,(1):69-83
本文基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研究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间品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就业创造"与"降低就业破坏"两个渠道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就业净增长;(2)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变动具有异质性影响,它促进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但会促进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破坏,同时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3)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有利于强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集约边际变动与广延边际变动的影响;(4)就业再配置效率的改善是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促进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渠道。上述结论意味着,将外部贸易自由化改革与内部市场化改革双管齐下,对培育就业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率,但近年来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其中,经济结构失衡是就业效应不足的重要诱因。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业效应不足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大量的社会无业人口,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指数分解方法说明了非农就业发展的结构效应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利用该方法的分解结果显示,非农就业发展的结构效应在整个改革时期呈“U”型发展轨迹,在上世纪90年代末跌入谷底,进入20世纪后高速反弹,而且地区间不同的结构效应可能是影响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原因。本文还就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检验,发现非农就业发展是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非农投资总量、结构和要素替代对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影响非农产业就业量的增长因素分解为:投资总量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投资总量的增长是拉动非农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投资的行业结构变化效应以及要素替代效应导致了非农就业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呈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状态,中职院校的"就业"促"招生"教育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只有高技能、高技术的人才才能被社会需要和接纳.近年来,我国逐渐出台了许多关于中职院校就业和招生的政策和方案,本文主要依据中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对"就业"促进"招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毕业生做为近年来迅速增长的大学生就业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高职毕业生的特点,从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浅析了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以就业能力为切入点,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实施过程离不开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大学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其就业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进而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虽然东北地区有较好的高等教育资源,但当前东北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却出现了就业率下滑、就业外流等一系列问题.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各类因素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呈现出了显著的阶段化和差异化特征.因此,东北地区应正确看待和大力培育民营经济的发展,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结合经济发展阶段适度调整和提升东北地区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坚持产业结构转型,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最低工资制度不仅是对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保障,也是对劳资间相对权力关系和积累的制度环境的协调.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并非单一的外生性保护政策干预,也是积累进程中劳动者生存环境、劳动力供求条件以及经济增长体制改变内生作用的结果.最低工资增长标示着普通劳动者收入提升,亦可能通过正向的生产率效应和需求效应,驱动就业与工资的同向增长.近年来,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不足、公共政策保护性增强等因素相关联,但同时与中国经济增长体制转变的内在逻辑相一致.经验分析显示,当前更高的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推动潜在的青年劳动力供给增加,并且不会导致失业率的提升.充分发掘最低工资标准合理提升带来的正向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理论及中国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深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国外多重因素作用,国内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日益成为我国理论和实际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效应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增加我国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首先,通过介绍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国内关于最低工资制度就业效应的争论引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全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1996—2009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利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来考察最低工资水平就业效应。结果表明,最低工资的提高在短期对中国整体就业影响不大,但长期中促进就业。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并没有对全国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产生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