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全面实施"营改增"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出发,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营改增"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样本选取了沪深两市最具有代表性的2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计算分析上市公司每日平均超常收益率和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的显著性,我们发现,"营改增"在事件窗口期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事件日当天是不显著的;据此,我们为"营改增"在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实施与调整提出了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受限股解禁的股价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大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于2007年1月开始陆续解禁流通。本文通过事件分析法研究了上市公司平均超常收益率和平均累积超常收益率,建立了ARMA(1,1)模型,并分析了此事件对平均超常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限股解禁当天存在显著负的超常收益,而非国有上市公司平均超常收益大于国有上市公司,平均超常收益率波动不是很显著,但事件前后7天左右都发生了股价的异常波动。  相似文献   

3.
朴哲范 《商场现代化》2006,(29):333-335
本文以沪、深上市的浙江82家企业为样本,用事件分析和多变量分析检验了CAR对公开的财务信息敏感性和敏感的指标,从而分析和研究了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相关性、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和披露信息的可靠性等问题。研究发现,股市中样本股虽然存在着显著的超常收益率,但CAR对财务信息的反应不明显。这一研究为探讨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和正确估算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特征提供了有用的线索和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了2014年~2018年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作为研究样本,采取事件研究法考察我国股市对于公司重组声明的反应。分析表明,我国股市对于公司重组声明的反应较为积极,事件发生后的超额收益率和累积超额收益率都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公司重组这一事件向市场传递了关于公司的积极信号。本文结论对于投资者和市场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5.
杨柳 《致富时代》2011,(4):49-50
该文以我国沪深股市机械行业68家上市公司的350次股利发放事件作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通过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和比较,对我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信息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信息传递效应明显,并且该行业投资者对利好消息反应强于利空消息,且更加欢迎混合股利政策。  相似文献   

6.
<正>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本文选取中部地区的49家享受优惠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确定一个以公布日(5月11日)为中心的事件期(-20天,+20天),然后采用累计超常报酬率来检验该事件对股价市场的价格波动效应。事件期间每只股票的超常收益率等于事件期间的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研究我国股市对上市公司环境事件反应的特点与程度,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绿色的有效性,本文以我国2003-2012年3月期间上市公司149起环境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环境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披露不足问题,且因环境事故引发的赔偿和罚款相对于其导致的经济损失来说数额较小.对累积异常收益率变化的分析表明,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事故和未通过环保核查等负面信息的披露还没有成为股票价格下行的显著信号,但对化工行业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冲击较为强烈且更多地体现为长期影响,工业“三废”污染影响程度略高于其他类型事件;2008年后环境事件对股价的负面效应明显增强.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规模大、事态恶劣的环境事故对股价的冲击远大于小事故,但投资者对事故类型与肇事公司规模等因素并不敏感.本文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对提高股票市场的绿色有效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2015年6月到8月中国2997家A股上市公司的日收益率数据为样本,筛选出2015年股灾中主要的政府"买入式"救市事件,利用事件分析法分析历次政府"买入式"救市事件对A股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历次政府"买入式"救市事件对A股市场收益率的影响不尽相同,主要受买入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买入对象以及买入时机三个方面的影响.结论对政府在股灾期间"买入式"救市政策优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上市首日表现将IPO新股区分为破发股和非破发股,分别采用不同市场收益率基准,考察了基于事件时间研究法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和买入并持有超额收益率(BHAR),以及基于日历时间研究法的月平均超常收益率(MMAR)和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IPO破发短期会给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带来不利影响,但中长期而言,IPO破发股的弱势程度更轻、市场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0.
民营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信号传递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考察股利分配预案公告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信息的信号传递效应,并在研究方法上对我国当前该领域研究中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弥补。在严格控制了盈余信息、公司规模等因素后,分别对2001-2003年度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预案公告日前后样本(除送、配方案之外)的“纯”现金股利分配预案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股利分配预案公告日前后,民营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并没有受到市场排斥,其超常收益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1.
艾杰  李汉君  张丽 《商业时代》2012,(13):84-85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事件频仍,涉及金额颇多,因此研究并购上市公司绩效成为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选取200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并购中的57家并购方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视角选取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5项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市场从整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并购后绩效一直下滑的样本约占总样本的9%。  相似文献   

12.
根据CAPM模型β成为通常收益率的解释因素,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发现β缺乏对收益率的解释能力。1981年班茨和其他学者发现"小公司一月份效应",即小公司有一系统较高的收益,尤其是在每年的一月份。这一现象与传统的CAPM公式相背。以2007-2009年小盘股指数周收益率数据对中国股市进行了检验,发现中国股市存在小公司效应,但其原因值得进一步分析。通过这一研究深化了对股市有效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李博 《商业研究》2003,(21):54-58
以上海股市417家A股股票为样本,以2000年2月18日至2001年6月8日的周收益率为样本数据,研究股票组合收益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9个单因素模型和6个四因素模型。结果发现:6种风险度量指标对股票组合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十分微弱,而平均流通市值的自然对数和平均短期(1年)历史收益率对股票组合收益率的解释能力达到76.2%。因此,在上海A股市场,CAPM失去了有效性,资产定价可以由多因素模型决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从实证方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在选定合理的样本后,以资本结构指标(资产负债率)为因变量、。以公司内部财务因素(净资产收益率、企业规模、企业担保价值和流动比率),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此揭示内部财务因素对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上证综指和证监会行业分类下的零售业、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三个行业指数为例,用ARMA(1,1)-GARCH(1,1)模型就上证综指收益率及三个行业指数收益率是否存在节日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股市不仅有大多数国家股票市场所存在的节前效应,还有其所没有发现的节后效应。在具体分析不同行业在不同节日所表现出的节日效应中,发现不同行业表现出不同的节日效应。  相似文献   

16.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上市公司收益率的研究,探讨自然因素对股市的影响。笔者认为自然因素如地震对股市不同行业的企业影响各不相同,并就此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技术分析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中国和世界主要股市在有效性上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变动,结果显示:在我国股市利用技术分析手段获取超常收益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市,而2002年之前我国股市利用技术分析手段获取超常收益的可能性高于2002年之后.这一方面说明我国股市有效性与发达国家成熟股市相比还有差距,另一方面说明我国股市的有效性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相关研究中,以行业数据为样本的专门性研究很少,本文以发放现金股利的电子信息行业上市公司的2008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其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除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资产收益率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关度不高,每股净资产与每股现金股利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高宏海 《商》2012,(9):122-122
本文以事件研究法为基础,选取沪深A股所有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汇金增持"事件是否会使我国A股市场产生超额收益率。得到"汇金增持"不能使其产生正的超额收益率的结论,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最后对投资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夏丹  曹婷 《商业时代》2012,(21):62-63
本文通过以我国股票市场的代表性指数——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长达20年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对指数收益率偏度和峰度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涨跌停板限制的影响,验证我国股票市场的"一月效应",并对所得结果给予理论解释。研究结论包括:涨跌停板限制实施后,股市收益率的偏度和峰度都显著降低,且偏度的方向改变;涨跌停板限制实施后,波动峰度逐步降低,负收益率的持续性更强;我国股市存在"一月效应",一月份收益率降低了波动峰度,提高了波动偏度值,但并不改变波动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