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三代虫病(Gyrodactyliasis) [病原]三代虫属(Gyrodactylusspp.)的种类。属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虫体略呈纺锤形,长度一般为0.3~0.8mm,背腹扁平.身体前端有一对头器,后端的腹面有一个圆盘状的后固着器。后固着器由1对锚钩及其背腹连结棒和8对边缘小钩组成,用以固着在宿主鱼的寄生部位。锚钩、连结棒、边缘小钩都是几丁质构造,其结构和形态是分类的依据。三代虫为雌雄同体,胎生。在后固着器之前按前后顺序排列着一个卵巢和一个精巢。卵巢之前是子宫,内有一个椭圆形的胚胎。胚胎内往往还有第二代和第三代胚胎.所以称为三代虫。  相似文献   

2.
正(四)寄生虫性疾病1.鱼波豆虫病【病原体】漂浮鱼波豆虫(Ichthyobodo necator)。直接接触传播或转移宿主传播。【流行与危害】该病流行于黑仔鳗和成鳗期,流行季节为春末至秋末季节,各种养殖鳗鲡品种均可发生。水温10~29℃发生,但主要在池底老化、所用水源水质较肥的养殖池。一般不引起批量死  相似文献   

3.
6、由环节动物引起的疾病 (1)鱼蛭病(Piscicolaisis) 【病原】尺蠖鱼蛭(Piscicola geometrica),体形窄长,圆柱形,体长约2—5cm。体由32环节组成,前吸盘占3节,后吸盘占7节。前后吸盘位于虫体两端,后吸盘较前吸盘为大。体色常随寄主的皮肤颜色而变化,一般为褐绿色。在前吸盘背面有2对黑色的跟点;口位于前吸盘腹面的中央,口内有管状多肌肉的吸吻,能伸到体外吸取鱼血,吻以后通到短的食管嗉囊、胃和肠,肛门开口在后吸盘基部的背面。血液五色。肌肉组织发达,虫体可以伸缩,静止时,虫体伸直.仅用后吸盘吸着于鱼体或植物上,运动时,作尺蠖状爬行或迅速游泳。  相似文献   

4.
<正>16.草鱼三代虫病【病原体】三代虫(Gyrodactylus spp.),也是鱼类鳃和体表上常见的单殖吸虫。【流行与危害】根据调查资料,鲩三代虫在湖北、湖南、山东、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辽宁等地均有分布。但报道由此病而引起大批死鱼的病例并不多见,典型的病例发生于1959年湖北省仙桃市彭场养鱼场,其所养殖的春花草鱼,由此虫大量寄生而招致严重死亡。发病季节主要是春季。三代虫通常在宿主种群中呈高度聚集分布,因此,若非特别的环  相似文献   

5.
正5.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病原体】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包囊期。多子小瓜虫的成虫卵圆形或球形,体被有分布均匀的纤毛,体内有一马蹄状或香肠状的大核。幼虫呈卵形或椭圆形,全身被有等长的纤毛,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幼虫钻入体表上皮细胞层中或鳃间组织,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形成小囊泡。  相似文献   

6.
<正>9.草鱼车轮虫病【病原体】病原体属于缘毛目(Peritrich Stein,1859)、游走亚目(Mobilina Kahl,1933)、车轮虫科(Trichodinidae Claus,1874)、车轮虫属(Trichodina Ehrenberg,1838)的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 Chen)。【流行与危害】显著车轮虫病是流行普遍,危害比较大的纤毛虫病。全国各养鱼地区,特别是长江和西江流域各地的  相似文献   

7.
<正>6.车轮虫病【病原体】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流行与危害】车轮虫可寄生于海水及淡水养殖鱼类的体表、鳃部和鼻孔等处。淡水车轮虫病主要危害当年金鱼、锦鲤和淡水热带鱼的幼鱼。较大的鱼体上虽然有车轮虫寄生,通常不会使观赏鱼类死亡,但其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水温在25℃以上时,车轮虫大量繁殖。有机物含量高的水体中,在低温季节车轮  相似文献   

8.
2、由单殖吸虫引起的疾病 (1)贝尼登虫病(Benedeniasis)【病原】贝尼登虫属(Benedenia spp.)的种类,属于多钩亚纲、单后盘目(Monopisthoco—tyidea)、分室科(Capsalidae)。常见的种类有蜥本尼登虫(B.seriolae)、石斑贝尼登虫(B.epinepheli)。  相似文献   

9.
<正>5.三代虫病寄生鲢、鳙的主要是鲢三代虫,能寄生在鳃、体表、口腔和鳍,造成一定危害。【病原体】鲢三代虫是一类常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流行与危害】由于越冬期长时间不摄食,鱼体体质弱,抵抗力差,放养密度过大,极易被病原侵袭,造成流行。三代虫的繁殖适温为20℃左右,此时病原体大量繁殖,水体中病原数量迅速增加,鱼体与病原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故该病通常发生在春、秋季及初夏。在每年春、夏季和越冬之后,饲养的鱼苗和鱼种  相似文献   

10.
<正>(四)寄生虫性疾病1.草鱼鳃隐鞭虫病【病原体】鳃隐鞭虫[Cryptobia concava(Davis),Nie 1992]。同物异名:C.branchialis Nie,1955;Bodomonas concava Davis,1947【流行与危害】鳃隐鞭虫于夏、秋季节使草鱼鱼种发病,大量虫体寄生的草鱼鳃丝前半部,以后鞭毛黏附鳃丝,虫体作左右摇动,有时多个虫体聚集在一起形成花瓣状。大量虫体密集于鳃丝周围,寄主分泌大量黏液,覆盖在鳃组织表面,从而使呼吸困难,窒息而死。被寄生的鱼,常离群独游水面或靠近岸边,体色发  相似文献   

11.
<正>3.9本尼登虫病从1989年开始,日本的中国、四国、九州地区的海面网箱养殖牙鲆出现这种皮肤寄生虫病,发病没有特别的季节性。【症状】小型虫体,因为出生时呈透明状,故不易发现(大量寄生于牙鲆时,虫体因接触淡水而发白)。大量寄生这种寄生虫时,鱼体因摩擦患部而形成外伤(牙鲆的鳍条),见到鱼体上有这种外伤时可怀疑有该病,不过,应找到寄生虫才能确诊这种疾病。【病因】这种疾病是由属于单殖类的  相似文献   

12.
正3.2鱼波豆虫病。鱼波豆虫病作为淡水鱼的原虫病是很早以前就为人们熟知的,在海洋中生息的鱼类也有类似的虫体寄生,有时给养殖场和种苗生产场带来损失。海洋性鱼波豆虫病的分布范围,从亚寒带到热带遍布世界各地。到目前为止,在25种海产鱼、3种逆河性鲑科鱼类和2种章鱼中有寄生的报道,宿主范围极其广泛。【症状】该病在鱼类种苗生产阶段多发。被寄生的种苗食欲显著下降。寄生刺激引起黏液分泌导致鱼体体表白浊,鳍条基部可见出血。也曾发生过大量寄生这种  相似文献   

13.
正(三)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病原体】水霉属(Saprolegnia sp.)或绵霉属(Achlya sp.)的种类。【流行与危害】水霉在5~26℃均能繁殖,最适繁殖水温为13~18℃,流行于冬春两季,夏后水温在25℃以上较少发病。该病一般为慢性,不易引起批量死亡,但被感染的鱼恢复慢,规格较小的鱼引起的死亡率高。【症状及病理变化】感染初期,肉眼难以看到症状,随着菌丝在伤口处繁殖,  相似文献   

14.
<正>(一)病毒性疾病1.日本鳗鲡开口病【病原体】本病又称日本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病原尚不十分明确,有文献报道由披膜病毒科病毒引起。【流行与危害】该病流行季节为6月下旬至10月,流行水温为25~30℃,7~8月为流行高峰期,引起的死亡率可高达90%。【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鳗口腔不能闭合,呈开口状态。颅腔、口腔和头部肌肉等部位严重出血。初期内脏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见肝脏肿大、出血甚至溃疡,常继发细菌感染导致鳍条充血。【诊断方法】凭外观症状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15.
正伪指环虫生活过程中不须更换中间宿主,受精卵自虫体排出后,由于卵上有尾柄,使得卵容易附着在其他物体或鱼类的鳃和皮肤上,22℃~28℃时,虫卵2~3d即可孵出纤毛幼虫,纤毛幼虫落在水中并能在水中自由游动,作直线或弧线运动,遇到合适的宿主就附着寄生上去,侵入寄主后7~9d即发育为成虫,又可产卵。拟指环虫适宜繁殖水温  相似文献   

16.
<正>3.6车轮虫病在海水流动性不足的海面小分割区和水交换量不足的陆地水槽中养殖的牙鲆,发生车轮虫病的现象比较多,会给牙鲆造成直接的危害。此外,该病有可能成为继发性细菌感染的诱因,需要注意。【症状】鳃丝中寄生大量虫体的病鱼,会导致摄食不良、游泳不活泼。虽然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贝尼登虫的生活史 虫体扁平,成虫体长在5.0-11.6mm,5.4mm以上为成熟个体。因为吸附在宿主的体表,故前端有2个吸盘,后端有1个圆形的固着盘。成熟卵的形状为四面体,一端有长丝。成熟个体分批产卵,每次产卵量为50-200粒。产出的卵在海水中漂浮  相似文献   

18.
正(一)细菌性疾病1.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病原体】黏细菌(Myxobacteria sp.)。【流行与危害】此病最易在团头鲂夏花鱼种饲养过程中发生,鱼苗下塘后l周左右,即发生此病。一般有经验的饲养者,鱼苗下塘后饲养25天左右就及时分塘,可以减少损失。【症状及病理变化】鱼体的吻端、头部有白色的症状,眼球的周围皮肤溃烂,  相似文献   

19.
正【症状与病理变化】1野鲤碘泡虫病:锦鲤和金鱼夏花鱼种体表及鳃上形成许多白色点状或瘤状孢囊,孢囊由寄主形成的结缔组织包围。由于虫体的大量寄生,幼小个体不仅寄主组织被破坏,而且生长发育受影响。当虫体严重侵袭鳃瓣时,妨碍鱼苗呼吸而致死。2鲫碘泡虫病:鲫碘泡虫和库班碘泡虫等主要寄生在金鱼头后背部肌肉,  相似文献   

20.
(3)头槽绦虫病(Bothriocephalusiosis) 【病原】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和马口头槽绦虫(B.opsarijchthydis)。虫体带状,体长20-250mm。头节有1明显的顶盘和2个较深的吸沟。精巢球形。每个节片内有50-90个,分布在节片的两侧。阴道和阴茎共同开口在生殖腔内。生殖腔开口在节片背面中线后1/3的任何一点上。卵巢双瓣翼状,横列在节片后端1/4的中央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