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 GDP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的支持。该文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选取山西省1980~2010年农业经济和财政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GDP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财政支农支出对山西农业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635,从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看,各项支出对农业GDP的作用差异显著,说明财政支农支出构成有待进一步优化;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促进山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农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农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政府财政的扶持,那么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否存在着积极影响?本文使用中国31省市的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和地区差异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的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损失,但从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看,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年均增长3.4%,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不变的投入要素,如果消除技术效率损失达到前沿生产面,农业生产总值还可以增加55.22%,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进一步分析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弹性系数为0.272,即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技术效率增加27.2%,增加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地理条件相关性很大,农业技术效率因区域差别.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远高于全国水平及中西部地区.为缩小区域间农业技术效率差距,建议各地政府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农支出水平,提高中西部地方财政农业科技支出.  相似文献   

3.
新疆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新疆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间,新疆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两者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因此,促进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04,自引:4,他引:104  
本文在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和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运用生产函数测定财政支农各类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 ,并从财政支农政策制定和执行两方面探讨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偏差的原因。主要的研究结论是 :农业公共产品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潜力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 ,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 ,并在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中国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具有显著正效应,但这种正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对中部地区农业支出有负效应,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支出比重会下降.中央政策对地方政府农业支出有明显的积极影响.政府规模和受灾情况对预算内农业支出出重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持是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农的两个主要指标与代表农业经济增长的农业总产值进行基于时间序列的参数回归分析,发现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证实了财政支农支出主要指标与农业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发现支农支出对农业增长的效果明显,为进一步的惠农富农利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起到有的放矢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甘肃省农业财政支农资金中生产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与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多变量的VAR系统为框架,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了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引起了生产性支出的增长,而财政支农中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增长均未明显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7-2016年西北五省(区)的面板数据,文章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财政支农支出和涉农贷款对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适宜、配置高效的财政支农支出以及涉农贷款的增加,均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监控力度,科学评价涉农项目投入效果,推动支农资金配置结构动态调整,对于提升农业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培育现代化农业产业经济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经济问题,为此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倾向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促进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在影响机制上,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通过提高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化水平,进而影响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家庭农业收入增长和非农化水平提高是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机制。过去各年度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均存在正向影响,并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产生长期影响。在异质性分析上,相比教育水平高的农村家庭,财政支农支出将更有利于促进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可见,提高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方面的政策倾斜,对促进农村长期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利用多元协整方程对1980-2006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构成与农业产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确实能够促进农业产出增长,但存在支出总量不足的问题;从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采看,各项支出对农业产出的作用差异显著,说明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要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本文通过模型对2000~2014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第一产业的就业拉动效果显著,并就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发展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5~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系统GMM方法,探讨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效应驱动;从地区差异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向作用不明显;另外,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政府财政支农等因素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然后以赣州市为例,从实证的角度量化分析赣州市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其中包括增长效应和收入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赣州市财政支农支出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对经济的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1986—2006年农业财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以支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和农业科研投资为代表的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尤其是农业科研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显著、滞后期短,发挥作用持续时间长,但其整体投资不足,有向基建投资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棉花生态效率的溢出效应,对推动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考虑区域自然环境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9—2020年新疆42个棉花主产县生态效率,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验证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棉花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和门槛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棉花生态效率距离生产技术前沿面仍有提升空间;三大地理分区差异显著,北疆地区棉花生态效率较高、南疆和东疆地区较低;棉花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棉花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既提升本地区棉花生态效率也能提升邻近地区棉花生态效率。(3)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棉花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特征,且技术进步在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中介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文章从坚持农业低碳生产理念,加强知识外溢作用,重视技术进步等角度提出促进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支农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财政对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投入在客观上增加了农业技术的供给量和供给渠道。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效的农业技术需求才是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而各种类型的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提升农户的技术需求意愿,增强农户的技术需求能力,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有效需求量的增长。而计量分析结果也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总体上与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指数存在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财政农业支出是一个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和结构的优化是决定财政农业支出政策效果的重要保证,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从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和结构角度,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偏小,支出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动态分工演进,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起点,将秩序服务和财税政策纳入一个理论框架,结合超边际决策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在此过程中各个经济人的最优决策在市场上相互作用而内生的各种变化,揭示了财税政策作用于工农业分工和农业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然后,使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模型分析表明,政府财税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工农业分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会扩大粮食生产的迂回化经济程度,进而推动粮食部门的农地生产率提升。就长期而言,单位面积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地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既定情况下,单位面积的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地生产率增加3.23%;从短期来看,单位面积财政支农支出对农地生产率的作用较弱,但在反向修正机制的作用下,最终会达到有效提高农地生产率的长期稳定均衡。另外,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促进了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无论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和农业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看,财政支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大小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给予了判断,估计出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大约为农业GDP的47.2%;进而考虑实际工作中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建立了最优取向的增长模型,对2006—2020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具有较强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20.
刘勇 《新疆农垦经济》2009,(9):16-20,26
本文运用panel—data模型,对1980年~2004年全国25个省市的地方财政支农与地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就地区而言,传统农业大省的财政支农效果要好一些;就年份而言,在其它因素对农业发展不利的年份,财政支农的效果非常明显。并且相应的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