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过程建立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得以继承运用的表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走的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重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就表现了中国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主体作用。邓小平理论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对人性的肯定,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人性向前发展。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对人的认识发展和延伸,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黄宪 《中国市场》2003,(7):74-75
<正> 急剧增长的中国生产力究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2001年,当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不景气的时候,中国却实现了7.3%的经济增长。虽然比2000年降低了0.7个百分点,但在这十年里,却一直保持了7%~14%的强劲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3.
田静 《品牌》2011,(12)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程中,突出强调了生产力、科学技术、世界市场等方面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趋势和方向.邓小平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的思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把中国融入世界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思想新的内容,形成了邓小平的历史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集中阐述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在那通篇充满了发展活力的讲话里.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他同时还指出:"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这两段讲话,全面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鲜明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予以认真落实.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十年磨出外贸亮剑 可以说,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加入WTO这十年,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实现共赢的十年.中国不但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世界.首先,加入WTO后的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加入WTO前,1978年-200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6%,加入WTO后的十年...  相似文献   

6.
张乐  唐桂瑜  彭琼芬 《华商》2013,(12):43-43
2013年12月24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设立e宅购股份·电子商务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长沙e宅购总部隆重举行,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特邀顾问、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生产力可持续发展课题组副组长、著名经济学家王治国,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育与人力资本研究所所长、中国生产力可持续发展课题组组长余中大,  相似文献   

7.
<正>一、科学发展本质论邓小平同志有一个享誉世界的科学论断,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正是这一光辉论断使中国变成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几个国家之一,也正是这一光辉思想使当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视阈中,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其中一个重要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它是对当今世界社会进步潮流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科学概括.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是对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潮流的准确把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对以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深刻体认;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是对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潮流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产力是在高科技推动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具有物的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文化生产力反映在经济形态上,促成了一种重要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的出现.文化生产力反映在精神形态上,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使不同民族和国家融于世界体系,参与经济全球化.解放和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复关人世谈判成为WTO第143个正式成员,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记载下了最浓重的笔迹.加入WTO使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成功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使中国改革的选择与开放的路径已经无法逆转.积极融人世界的中国,在经过30年来的经济与社会改革后,为人们见证了从"改革开放"到"开放改革"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1798年问世的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一书,是世界人口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该书自1880年传入中国以来,百多年间其思想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褒贬参半、1949年后的30年因政治原因受到批判、当下新时代得到客观辩证看待.梳理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营养,科学地认识和看待人口及其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革命,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成为生产力革命的决定性因素。论述了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之间关系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要推动中国经济赶上世界知识经济的浪潮,我们一方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更要重视通过风险投资.尽快把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风险投资在中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如何规范和引导风险投资,对于我国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第143个正式成员.入世十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入世十年,特别是2004年底中国的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开放的南京路、淮海路更开放,浸润了世界商业文化,弘扬了民族商业文化,而更走向世界.十年中,南京路、淮海路的商业结构、运行模式、引领潮流的行式,出现了跨越式变化.  相似文献   

15.
石广生(外经贸部部长):"入世"后,中国将出现八个"更加"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大事,它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积极姿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16.
后配额时代来临 中国纺织业路在何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统治世界纺织品贸易40多年的配额体制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世界纺织品贸易将如期迎来自由化。这对深受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中国而言,无疑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但去年4月以来,美国和欧盟为保护本国中小纺织品生产商,分别宣布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设限和进行“特殊保障”调查,美国更是在5月13日和18日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两次对我国的7种纺织产品设置进口限制。一时间,贸易争端硝烟四起。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长期的国内准备和16年的艰苦谈判后,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WTO大家族中的一名正式成员。入世后19个月之内,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连上两个台阶,2002年已排名世界第5出口大国。外国直接投资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中国大陆聚集,2002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进入2003年后,这种发展势头有增无已,并且无论从出口结构还是外资的产业结构和进入方式而言,部有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中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发展中有所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世界旅游强国的竞争,特别是在2007年12月中国旅游业全面开放后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后危机时代,扭转世界经济持续性放缓甚至衰退的根本在于提高全球经济体生产力,改进资本和技术的错配配置,扩大全球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特别需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重构全球价值链.未来我们应着眼于构建“一带一路”的全球价值链合作机制,这不仅为促进中国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提供机遇,也势必推动新一轮全球贸易的繁荣型增长.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37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交往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究竟应该在哪里寻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