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服务化是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背景下,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针对企业服务化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微观层面来说,成本收入比、企业市场份额、企业年龄、企业规模、资本劳动比与国有企业属性会显著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的选择,行业层面的服务化企业比例对制造企业选择服务化具有显著影响,而市场竞争强度的作用并不明显。根据要素密集度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不同类型行业的制造企业服务化影响因素与总体样本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服务化也成为了制造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从国际来看,中国的煤机制造业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服务化的转型也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目前缺乏较为系统完善的煤机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本文由我国煤机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研究现状分析出煤机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动因和其制约因素。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煤机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的概述。提出我国煤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基于资源基础观与企业能力理论,从企业内部资源、企业能力和治理结构三个维度构建制造业服务化评价体系,以2014—2019年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政府补助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U型,但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政府补助对于服务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起着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水平,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异质性讨论表明:高生产率、低融资约束和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在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时,服务化转型的意愿更大。动机识别检验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弱化制造业企业市场势力,服务化转型对企业市场势力具有重塑效应;服务化与技术创新均是制造业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转型路径,二者间存在替代性。最后提出政策启示:促进人力资本深化,驱动劳动力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是弥补劳动力成本上升短板的关键;利用新技术形态创造的新契机,是助力服务化转型迈向高级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机遇;同时,应谨防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虚拟化和空心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逐步渗透引起社会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2013-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基于智能化投资和智能技术应用两个维度构建了企业智能化转型指标,从微观视角探究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内部劳动力结构转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企业智能化转型能够显著地驱动其内部劳动力结构转换,表现为智能化转型的加深会提升科技人员、营销人员等从事复杂性工作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比,而降低加工制造人员、行政人员等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在一系列内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2)这种驱动效应不仅源于智能化转型对低技能岗位的直接替代和对高技能岗位的直接创造,还能通过促进企业向价值链上游的技术创新和价值链下游的制造业服务化加以实现。(3)受劳动力市场分割、行业属性和政府补贴差异影响,在低劳动力市场分割地区及企业、信息产业和低政府补贴企业中,智能化转型对劳动力结构转换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内部劳动力结构转换的驱动效应,丰富了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就业的相关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自2012年实施"营改增"以来,其经济后果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营改增"能否促进制造业企业绩效的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政策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2009—2015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营改增"后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加大产出服务化力度提高了企业绩效,且企业进行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类型越冗杂,绩效的提升效果越差。文章拓宽了"营改增"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范围,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同时为制造业通过产业融合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省级层面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合并,得到2000—2013年省份-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会显著提升本区域的制造业就业规模,但对于空间关联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将产生“虹吸效应”,即降低空间关联区域的就业规模。机制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规模两条渠道来影响制造业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地区以及非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规模的扩大作用与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对于中部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只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就业效应尚未显现。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均能显著增强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就业带来的提升效应,同时弱化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7,(8):53-60
近年来,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化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显。本文利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20个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即制造业服务化的驱动主要来自于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缓冲和降低企业外部风险、响应客户需求4个方面。最后,还构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部动力-外部压力和拉力"驱动模型,提出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树立制造服务系统观等建议。本研究有助于厘清制造型企业服务化的驱动机制,对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基于“认知—投入—产出”的逻辑链条构建全面反映制造企业智能化水平的指标。在此基础上,使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2007—2021年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转型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智能化转型显著提高了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智能化转型主要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提高吸收能力和强化服务型制造来促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智能化转型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中小规模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科技行业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智能化转型的各维度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非对称影响,智能化认知与智能化投入正向影响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而智能化产出与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中国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总体概况,可以为智能化技术如何赋能实体经济、促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商业模式是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趋势背景下,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转变实现服务化转型是制造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国内外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相关研究,以空中客车公司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时间为主线从多维度对其服务化转型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三阶段演化模型,即从技术管理到服务管理再到协同管理,揭示了服务型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最后得出通过高层管理者支持推动和建立外部关系网络拉动来促进服务化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带来的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要素流动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全球价值链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边境内限制措施OECD STRI,构建服务开放渗透率衡量服务业开放水平。选取2000—2014年37个国家的制造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及其结构的影响,并依次分析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信息通讯、金融保险和专业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区分服务来源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显著增加了国外服务投入;就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影响效应而言,五类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批发零售开放带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和成本效应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本文的结论对中国服务业开放及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季小立  金洁 《会计之友》2021,(4):100-107
金融赋能推动制造业企业升级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增加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文章以2013—2018年长三角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制造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并基于外部视角考察政府补助和市场竞争对企业金融化与创新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企业金融化的挤出效应显著,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政府补助与市场竞争削弱了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助的弱化效应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较为显著,而市场竞争的抑制效应无论在高新技术企业还是非高新技术中均较为明显。本研究为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以制造与金融等服务功能叠加来加快产业升级,在促进企业金融投资和创新投资协调发展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考察技术溢出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提升作用,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新动能。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产权异质性及行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在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非国有制造业企业与高技术制造业中更显著。中介效应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可通过技术溢出积累创新知识,进而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鉴于此,应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优化数字营商环境,降低技术溢出门槛,充分释放数字化技术创新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范式,以行业高渗透性和颠覆式创新特性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遇。能够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因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宏观方向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微观方向是实现制造业的数智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其中,数智化转型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服务化转型代表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理念;绿色化转型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构建数字基建,完善数字产业,为转型提供硬件设施和配套环境;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注重制造业数智化、服务化、绿色化的微观层面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内在机理,对促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服务化转型,实现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价值共创与共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以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变革为研究对象,从战略、价值链、组织结构和核算制度视角研究如何通过价值共创行为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发现: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服务化关键在于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核心在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目标是构建制造业的服务生态系统,而制造业企业成为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多主体、多资源或多因素的优化配置。海尔经验来源于中国本土实践,可在其他制造业企业中进行推广,以期促进服务化或互联网转型进程,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化转型是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选取2013—2021年我国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策略对其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中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策略的实施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构建数字中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内在要求,将对制造业技术路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解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的内在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能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产生了创新效应、反馈效应和成本效应,对制造业技术路径的转换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服务型要素的嵌入,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性技术路径。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及时转换产业技术路径,能够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是支撑贸易数字化的重要基础,目前已逐渐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强劲动能。本文基于2007~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申请的数字技术领域专利文本,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测算数字技术专利的创新度指标,进而考察异质性数字技术对企业出口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应用数字技术能显著促进企业出口质量升级,这种促进作用主要由高创新度的颠覆性数字技术引起,而低创新度的渐进性数字技术对出口质量无显著影响。具体来说,颠覆性数字技术通过优化生产经营效率、促进服务化转型和加速创造性破坏三方面机制作用于企业出口质量。本文研究结论提供了数字技术赋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层面经验证据,为进一步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强贸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1—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金融投资是否存在行业同群效应以及会计信息可比性对行业金融投资同群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投资存在行业同群效应,会计信息可比性可以抑制行业金融投资同群效应;在区分行业总体增加(减少)金融投资的不同变动方向后,所得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通过降低经理人职业忧虑程度、减少行业内“信息学习”行为,进而抑制了企业金融投资的行业同群效应。研究成果为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的存在提供了全新的微观视角,也为解决行业金融投资同群效应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银行业代表的金融发展在支持中国实体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企业技术前沿距离的视角,本文考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企业TFP增长。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存在后发企业向技术前沿靠拢的“追赶型增长”。相对于接近技术前沿的企业,金融发展更有利于远离技术前沿企业的TFP增长,即金融发展助推了制造业后发企业的“追赶型增长”。进一步地,这种异质性效应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制度环境好的地区和非劳动密集型行业内。变换TFP测度方法、技术前沿距离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及采用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均稳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