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万向在电动汽牟造车路上,步子越迈越大。美国当地时间2月18日,特拉华州破产法庭正式裁定万向集团成为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FiskerAutomotive)破产收购案的最后中标者。  相似文献   

2.
翁赵力 《经贸实践》2002,(10):24-25
2000年底,美国汽车行业畅销刊物《汽车通讯》上刊出惊人消息:美国汽车维修市场著名零部件供应商俄亥俄州的舍勒公司正式被中国万向集团收购。至此,鲁冠球和他的万向公司已成功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作连连.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PC分部,震惊了国内外经济界.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电视业务,随后又收购了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上汽集团购买了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企业双龙汽车48.9%的股份,冠捷科技收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温州民企中国飞雕电器集团收购意大利墙壁开关老牌企业ELIOS,广东德豪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北美电器ACA民牌在亚太地区的所有权,五矿集团欲将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诺兰达铝业收入囊中,海尔拟以超过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企业美泰克(Maytag)公司,这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美国《商业周刊》撰文认为,未来10年中国企业将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从而将改变世界企业竞争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4.
马欢 《新经济》2012,(9):58-59
一家来自北京的民营企业,再次上演了"蛇吞象"式的国际化并购。7月9日,美国老牌公务机制造商豪客比奇宣布深陷债务危机,已与一家中国企业进行收购谈判,目前已经签订排他性协议,进入为期45天的排他性谈判。随着谈判的展开,又一家民营航空制造企业浮出水面——北京卓越航空工业有限公司(Superior AviationBeijing,以下简称"卓越航空")。其老板成身棕也逐渐为人所知。"不太知名的中国公司卓越航空提出的17.9亿美元收购价格对豪客比奇是‘很大一笔钱’,但卓越航空同时承诺将保留豪客比奇在美国的工作岗位,值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2006,(1):19
大众汽车将于明年初在美国推出两座跑车Bugatti Veyron。在一个力求降低成本、销售放缓普遍困扰美国汽车制造商的时代,这家德汽车制造企业在高端市场投入如此大手笔,的确不太寻常。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趋势在2004年已初现端倪,如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海油在海外收购油气资源等.2005年,中国企业到海外收购资产的趋势加剧:大的有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大宇,小的也有奇瑞在马来西亚、伊朗设厂生产.一向吸引外资的中国汽车行业突然大幅迈出海外并购的步伐,跻身到世界汽车的大潮之中.海尔欲收购美国家电巨头美泰克更成为近期传媒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公司     
《经济纵横》2010,(9):8-8
吉利正式接受沃尔沃资产8月2日,福特汽车公司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交接仪式上,正式把沃尔沃资产交割给吉利控股集团。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功告成,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成功收购国外豪华汽车企业和品牌第一宗。李书福表示,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收购完成后,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总部仍设在瑞典哥德堡,其管理层拥有执行商业计划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8.
2007年岁末,万向集团又捧得首届“中国工业大奖”的金奖杯,成为获奖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作为国内万向节标准的独立起草企业,万向集团已拥有约400项国家专利、20多项国际专利,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专利最多的万向节制造企业,己占全球市场份额12%。这都源于万向集团技术中心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9.
江风 《经济世界》1998,(6):22-23
今年3月30日,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德国宝马(BMW)公司宣布,以3.4亿元英镑(合5.71亿美元)的价钱,从豪华轿车制造商、英国的维克斯(Vickers)公司手中,成功地收购了该公司旗下的劳斯莱斯和班特利(Beniley)汽车制造厂。由于当事双方都是世界顶尖的汽车著名品牌,因此这起收购案举世瞩目。汽车业者考虑的是它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汽车市场份额分配可能带来的影响,经济界人士对大企业日益频繁的兼并、收购行动深表关注,而对于把劳斯莱斯视为民族骄傲的许多英国人来说,宝马公司的收购行为,极大伤害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英国人感…  相似文献   

10.
在意大利工业设计范围内汽车设计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其本土的汽车界素有"二王一后"(王即"法拉利"、"兰博基尼",后即"玛莎拉蒂"),足可见兰博基尼(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其在意大利汽车行业的代表性,本文以兰博基尼三款经典的设计入手,从时代背景、设计特色、成功因素来进行分析,揭示出成功之道与有相似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韩国像是一块磁铁,吸引了大量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但是它能继续保持领先于中国吗? 韩国汽车制造吸引力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竞争激烈.乍一看,韩国并不是设厂的理想之地.它面临着来自高质量日本、低成本中国的两面夹击,而且其国内市场容量只有每年100万辆多一点儿,比日本的1/5还要少,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相比更是微不足道.但是,事实看起来并非如此.最近几年,韩国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大量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投资,目前韩国的外资制造商超过了200家.  相似文献   

12.
引 言近 年来 ,我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 ,在投资地域上 ,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由以前的以港澳、北美地区为主逐渐向亚太、欧洲、非洲和拉美地区扩展 ,分布日趋均衡。其次 ,从跨国并购的目的来看 ,正从初期的以获取国外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为主向获取国际性战略资源、资金和高端技术转变 ,2 0 0 1年 ,中海油以 5 .85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股权 ,同年 8月 ,浙江万向集团拆资 2 80万美元一举收购了美国NASDAQ上市公司UAI,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并购买壳方式进军美国资本市场的公司。 2 0 0 1年 10月 ,浙江华立集团出资收购了飞利浦公司在美国的手机研发部门 ,以最快捷的方式成功获取了无线通信领域最核心的高端技术和研发人才。在这一系列的跨国并购活动中 ,国内大型骨干企业表现突出 ,龙头作用显著。特别是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海尔、华源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经营步伐并取得较好成效 ,成为我国海外投资的主力 ;万向集团、远大、新希望等优秀民企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切人点 ,正成为我国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截至2 0 0 2年 6月 ,我国累计设立各类境外企业 6...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钢材,石油,汽车,家电等领域中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场.有资料显示,2000年到2004年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从18亿美元发展到48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8.4%.2005年更是中国的并购之年.联想收购IBM,海尔并购美泰,中海石油并购尤尼科,南汽和上汽收购罗孚,中石油收购拉萨可石油,有成功的案例,更多的是失败的结局.如何规避风险,是一个值得中国企业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期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接连不断的并购动作大大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其一,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电信失利。在这次收购中,中国移动14亿美元的出价不敌阿联酋25.98亿美元,从而失去了获得巴基斯坦电信26%的股份所有权;其二,中国第三大石油生产商中海油,以超过美国本土公司雪佛龙20亿美元的价格,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其三,海尔公司准备收购美国家电巨头美泰公司;……在此之前,2004年9月,上海集团收购韩国双龙卡车48.9%的股份;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收购了IBM公司在全球的PC业务;……跨国并购,犹如鲤鱼跳龙门,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了。个中原委可以套用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名言: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那么,分析这些个案,中国企业,尤其是国字号企业能够从中学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绊脚石思科     
种种证据表明,华为、中兴在美被封杀的背后推手是美国本土企业思科. 10月8日,美国众议院公布了一份长达52页的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直指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在这份调查报告中,美国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得出一个震惊业界的结论,他们认为华为和中兴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并且指出华为和中兴所制造的设备可以通过遥控向中国发回数据,因此两家企业均有"间谍嫌疑",应对两家企业在美开展的业务进行严厉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汽车业开始步入成熟期。为了生存和发展,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竞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融入全球市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借助国际战略联盟谋求发展,是中国汽车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全球汽车市场的基本格局1.全球汽车市场基本饱和,新兴国家市场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五六十年代,美国汽车市场开始饱和;六七十年代,欧洲和日本市场趋于饱和。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汽车年产量一直以较低速度增长,一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见表1)。在发达国家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新兴国家成为汽车市…  相似文献   

17.
汽车企业国际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汽车产业高度国际化的今天,我国虽已成为汽车制造大国,但整体上位于全球分工中的加工制造环节,离汽车制造强国还有较大距离,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是主要障碍.为此,我国部分汽车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采取了以"走出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战略,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努力向汽车价值链高端攀升,获得了初步成功,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需要政府在汽车共性技术研究、税收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  相似文献   

18.
企业收购过度支付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 ,美国经济学家M·布兰德尔对美国 1963~ 1984年的 2 63次成功收购后的平均收益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 ,目标企业的平均收益率约为 30 % ,而收购企业的平均收益率只有 2 %左右 ,其中不少年份出现负收益。经济学家G·A·吉拉尔和A·普尔孙的实证研究表明也大致如此。如此悬殊的结果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收购企业在企业并购中对目标企业存在过度支付。由此 ,剖析企业收购行为的定价策略 ,对抑制过度支付是非常必要的 ,特别是对目前不断掀起并购高潮的中国。1、企业收购过度支付的主要原因剖析造成企业收购过度支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相似文献   

19.
方加奇 《经贸实践》2006,(10):53-54
被誉为“常青树”的鲁冠球认为,万向集团常胜不衰的奥秘在于把握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紧紧咬住自己的主业,做大做强。万向的主业是汽车零部件,万向集团围绕这个主业发展,逐步扩大了自己在技术、人才、市场和公共关系方面的优势。如今万向形成了以汽车底盘系统为主的八大系列产品,初步确立了产业规模优势:二是量力而行,不搞投机。万向集团一直没有涉足这几年利润较高的房地产、汽车、建材等领域,因为万向认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投资超过了万向所具备的力量。鲁冠球认为,企业的成功:不在于发展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减少甚至避免失误。一个致命的失误可能会导致一个企业前功尽弃:三是牢牢把握国家产业的导向,非高技术、非高附加值产业不做。  相似文献   

20.
<正> 自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欧洲企业加快了收购亚洲企业的步伐,一个欧洲资金狂购亚洲企业的热潮正在形成。从去年底德国化工业巨擘巴斯夫(BASF)斥资6亿美元收购韩国汉拿集团和晓星集团所属的化工企业,到最近瑞典汽车工业巨头沃尔沃以5.72亿美元收购韩国三星集团的拖拉机生产企业,一长串的收购清单在告示世界:欧洲企业已经在亚洲开始了新的收购热潮,它们把美国企业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