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及其相关产业的活动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为了分析建筑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文章基于生命周期(LCA)评价理论,界定了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建立了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模型。选取北京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低层住宅作为案例研究,对其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并根据测算结果,探讨了减少建筑业碳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建设全国碳市场和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实践。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运行,首批纳入电力行业,覆盖了我国40%以上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相似文献   

3.
小词典     
碳标签(Carbon Labelling):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2007年地区经济投入产出表及其生命周期评价(EIO-ICA)模型,构建江浙沪3地的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矩阵,从直接排放和隐性排放2个视角分析碳排放在部门间的分布结构.结果表明:(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直接排放量最大;(2)工业的隐性排放量最大,且其隐含排放量主要源自生产链中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上海为碳排放净输出地区,江苏为碳排放净输入地区.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以下简称《方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三个周期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  相似文献   

6.
正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首笔全国碳交易快速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交易系统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温室气体最重要的排放者之一,石油公司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被要求考虑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矿税制合同下的某油田为例,分析碳税对油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影响,将碳成本整合到矿税制下油田的经济评价模型中,研究不同的碳税政策对油田盈利能力和石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结论:1)将碳税纳入到石油公司的决策中将显著影响油田的现金流,进而改变投资决策;2)对勘探开发和炼化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征税是当前原油价格下的最佳征收范围;3)允许碳税从应税收入中扣除会通过税盾效应影响油田勘探开发投资,碳税越高,影响越明显。本研究提供了针对碳价、征收范围和抵扣政策的相关分析,以帮助石油公司进行更有效的预测,也为东道国政府的碳税政策提供多个组合;对油田的经济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为石油公司的合同谈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产品碳足迹是产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q)为单位表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清除量之和,它反映了产品从原材料获取到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开展产品碳足迹相关工作,构建客观准确反映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规则体系,是连接政府、企业、市场等多个主体,从生产、消费等多个层面发力,推动碳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2016年,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正式签署《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长庆油田分公司作为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已被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了推进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工作,长庆油田分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通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数据统计模块,使繁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计算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中国化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对国内某煤制天然气项目一期(13.33亿Nm~3/a天然气)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核算结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71.69万tCO_2,并对企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与投产后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我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鸣锣开市。这是我国以实践行动履行国际减排承诺的《巴黎协定》,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实践。作为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方案》明确了我国碳市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配额分配是碳市场运行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对碳市场的流动性、活跃度和碳价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压力,国外石油公司纷纷开展生物航煤技术的研究,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石油公司也纷纷加入开发生物航空煤油的队伍。欧盟的碳排放交易计划(EUETS)引起世界对航空燃料排放的关注,也引起各国对航空生物燃料开发的重视。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国积极开展行动,纷纷制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计划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计划。根据国际碳排放协议,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降低到2005年排  相似文献   

14.
《电力技术经济》2011,23(12):83-83
2011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务勃,并提出要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表明中国即将开始碳排放交易试点,中闰碳交易市场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围将在2013年形成区域减排市场,2015年形成全国市场。碳交易足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基本原理是,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7月16日,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碳市场的成功上线和运行,使得各界对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更加期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碳排放数据是碳市场的重要基础,数据质量始终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一般来讲,碳排放数据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上。完整性是指碳排放数据涵盖了所适用的标准、指南或方法学所界定的全部类别的排放数据及相应的生产数据,不能出现排放源、温室气体种类以及其他信息的缺失;一致性是指所有重点排放单位均应使用统一的标准、指南或方法学规定的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日前,生态环境部组织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2年印发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编制形成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不同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强制属性,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遵循自愿的原则,通过鼓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为,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2012年出台的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采取备案管理制度,明确将备案减排量称作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相似文献   

17.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日益严峻的挑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走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发展共识.碳交易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政策手段,已在全球主要国家得到广泛尝试.我国于2011年正式启动7省市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广东、深圳等6个试点已经正式开展交易.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电力企业被视为责任主体纳入到各试点碳交易范围,如何应对碳交易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的共同关切.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theNationalHighwaYTrafficSafetyAdministration)起草颁布的《中重型商用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燃烧效率标准条例》(以下简称2014碳排放条例)已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9.
正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我国强化气候行动,国家自主决定实施的重要措施。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指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于2017年启动,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航空等重点工业行业。全国统一碳排放权市场建设工作正在加紧推进,碳定价迫在眉睫,碳排放成本的增加将给能源行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务院2012年1月13日发布通知,对“十二五”期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提出具体方案,将开展低碳发展试验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工作,将运用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增加碳汇造林、发展低碳能源及加强高排放产品节约与替代等多种手段,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务院要求,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