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2001年11月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一词以来,金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状况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其资本市场也成为国际投资者青睐的目标,研究金砖国家在此过程中面对冲击表现出的较大的波动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联动性,有助于了解危机传导带来的风险,并控制金融危机的冲击。本文以中、俄、印、巴四国为例,以1997年7月2日到2011年3月31日金砖国家四大股指的日收益率为样本,建立DCC—GARCH模型研究其成员国股票市场联动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印度和俄罗斯股票市场的联动性最强,二者一直保持正相关;第二,在金融危机前后,巴西与印度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没有明显变化,其与俄罗斯的相关性显著降低,只有与中国股市的联动性出现上升趋势;第三,QFII的启动影响中国与其成员国之间的联动性;第四,2008年金融危机对金砖国家股票市场的联动性有即时冲击,但是对巴西与其它成员国之间的联动性冲击较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DCC-MVGARCH模型的中外股市联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杨志波 《商业研究》2012,(9):125-13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越来越强,国际上主要股票市场经常呈现齐涨共跌的趋势。通过使用动态相关系数(DCC-MVGARCH)模型,本文对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下,我国大陆股市与境外香港股市、日本股市、美国股市和欧洲股市之间的联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股市与境外主要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有增强趋势,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其动态相关系数明显增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计算中日、中韩和日韩的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得出以下结论:三国之间贸易量前10类产品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超过60%。其中,韩日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中日和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又高于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过这三国之间还是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指数很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2000-2010年中日韩之间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分别测算了日中、日韩、中韩之间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证考察了日本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日中与日韩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均明显高于中韩且细分部门互补,日本服务贸易发展对各国的经济增长都有实际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3年是中韩经贸合作的丰收年, 中韩跨国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商务 合作也是十分活跃的。粗略扫描一下,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和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日韩商务论坛”,于11月18日在北京饭店隆重举行,11月28曰,“中韩合作振兴东北国际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召开,韩国驻华使馆官员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人士参加论坛并发  相似文献   

6.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研究中美股市收益率的联动性对于投资者规避风险,乃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00年1月4日到2011年9月30日的上证指数与标普指数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检验了中美股市的联动性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美国股票市场的当日开盘-收盘收益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昨日收盘-今日开盘收益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我国内地股票市场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的联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我国内地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表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沪港通互联互通制度下,沪港两地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强弱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文章从两个不同的联动性测量指标维度出发,用VAR和DCC-GARCH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沪港通开启前后两地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变化。结果表明,沪港通开启之后,沪港股市的联动性效应增强,并且上海股市对中国香港股市的影响要强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随着沪港通的稳定运行,为继续提升我国内地证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其它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并加强金融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日韩区域经贸合作加强,三国组建自贸区势在必行。在分析中国与日韩双边贸易结合度的基础上,基于2005年-2014年中国与2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数据,结合引力模型对影响中日、中韩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和贸易潜力进行比较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人均GDP、区域贸易组织促进双边贸易,两国间距离、经济危机阻碍双边贸易;中日比中韩拥有更小的贸易潜力,对发掘我国贸易潜力发展的方向,推进三国贸易合作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进出口贸易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动力,同时各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应比重能够体现出其在国家的地位,反映出很多国家经济、贸易甚至是政治问题。因此研究中国与日韩贸易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通过搜集中日贸易数据和中韩贸易数据对中国与日韩贸易制衡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不能实现通过发展中韩贸易来制衡中日贸易的战略。在长期内,中国从韩国进口增加将会抑制中国与日本贸易的发展,提升韩国在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对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2-2006年和2007-2012年两个样本区间的数据,运用VAR-BEKK-GARCH模型分析了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香港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并以此分析了国内外股市联动关系。本文研究发现,次贷危机后,我国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得到了加强。本文研究结论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外部市场的波动对我国股市的传递路径,又有助于我们根据国外冲击预测我国股市的走势。  相似文献   

12.
中日、韩日之间的领土争端和政治历史等原因,使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中韩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进展顺利。因此,在东亚优先构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区是达成中韩双方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成熟市场之间以及新兴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是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在国际市场间的传染效应,采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技术测度和比较危机前后国际股票市场联动程度。实证结果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成熟市场之间出现协整关系,而新兴市场与美国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数目在危机后减少;国际危机后各个市场之间的短期的联动反应更加强烈,传染效应显著的决定了国际股票市场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2009年6月~2015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上证综合指数日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存在股票市场到外汇市场的短期单向引导关系.基于二元GARCH-BEKK模型和Wald检验,发现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韩和中日贸易战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前者得到顺利解决,则后者却遇到了困难。本文用传统的贸易理论分析了贸易战对双方经济造成的双重福利损失,并用政治经济学方法讨论日韩的保护贸易政策,分析了两次贸易战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叙述了制定反击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地缘位置相近和相同的儒家文化的中韩两国,2002年开始讨论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2012年5月2日,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与韩国外交通商部部长朴泰镐在北京举行中韩经贸部长会议,宣布正式启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从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并且汽车产业作为代表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主要亚洲国家股市对中国香港股市的影响,可及时对亚洲国家股市的不利影响采取预防措施。本文选取2009年1月5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恒生指数、KOSPI指数、日经指数、印尼股票指数、菲律宾股票指数的当日收盘价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220组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是否存在长期的联动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亚洲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对恒生指数的影响较大,发展中国家对恒生指数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中韩贸易差额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2年至今中方在中韩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出现逐年扩大的趋势。本文在分析中韩贸易逆差特点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中韩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韩双方自2005年启动自贸区民间研究至今已长达十年的时间,终于在今年6月1日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中韩之间自贸协定的签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将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好处,助推中韩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将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本文将概括介绍中韩自贸协定谈判的过程,并从中韩自贸协定的意义、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9年3月27日至2011年10月26日为样本区间,借助最小二乘法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价格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与钢材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共同趋势;钢材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双向因果关系。这个结论可以为企业、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链条延伸至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