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党的建设理论上新的创举,是党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作为县级党委如何加强县、镇、村三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从滦县实际出发,我认为主要是实施好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稳定人心”为内容的“三心”工程。  相似文献   

2.
顾钱江 《当代陕西》2004,(10):13-13
9月27全文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中国共产党“怎样执政”的问题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解决的就是中共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机制问题,已经触及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总结我们党执政历程的六条经验和构思今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框架时,两次提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个方面。这一概括表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既是我们党已经实践的宝贵经验,又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对党的执政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理论的七个基本范畴之一,在党的执政理论中居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两个基本层面之一,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在党的执政理念中居于核心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对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人的本质思想的论述,并不是给“人的本质”下定义,而主要是为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就人的本质理论而言,与以前的旧哲学相比,马克思理论实现了三大转变:从“对象性存在物”的视角向“对象性活动”视角的转变;从“静态的感性直观”视角向“动态的历史发展”视角转变;从“既成论”视角向“发生论”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商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深八领会并认真贯彻《决定》提出的这个重要精神,对于我省各级党组织增强执政能力,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财产保险行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把“社会和谐”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的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切实提高“四个能力”。据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公安机关所面临的能力考验基础上,提出了公安机关在加强党的能力建设中提高“四个能力”必须注意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我们党执政,是通过对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里用“构建“两个字,而没用建立或建设这样的字眼,这一方面表明,我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它体现着从宏观直接关注进入到细节关注的思想,它体现着对细节的重视和尊敬;另一方面也表明,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执政、治国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概念甫一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毫无疑问,“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今年的关键词之一,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刊特意组织了这组章,希望能对广大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执政生命线”,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发展阶段,丰都要实现“生态涵养、绿色崛起”,必须切实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促进弘扬中华文明和借鉴国外文明相结合”。上世纪5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交易费用经济学,是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当也可以借鉴的重要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4.
胡琳 《改革与开放》2012,(11):33-3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礼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并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5.
傅尔基 《上海改革》2004,(12):61-64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问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上海发展和改革的实际,  相似文献   

16.
牟媛媛  李茜  杨文歆 《魅力中国》2013,(34):277-277
从人类起源以来,哲学家们就没有停止过思考“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人的本质”这个古老命题进行了新的考察和批判。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入手,进而探讨研究人的本质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确立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以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如何抓住关键、夯实基础,从根本上加强党在基层政权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一确实是一个崭新的实践课题。唐海县八农场党委从强化干部管理入手一建立起激励与约束并重、管理与活  相似文献   

18.
郭毅 《改革与战略》2009,25(10):14-17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经典著作中“人的本质”思想的解读,并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行为假定进行比较,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阐释“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此说明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基础、发展目的和发展条件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从历史上看,尽管每一个五年规划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无庸讳言,以往的规划普遍存在着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要求,有必要研究增强“十一五”规划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经验,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社)履行职责能力建设,振兴和发展合作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