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由衰而盛,意味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现、价值观不确定性的增加.因此研究当代世界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和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简要总结实用主义思潮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分析实用主义对大学生"三现"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若干对策,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世界思潮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和优秀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特性。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人物,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尤其是他在上海时期写成的《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了通俗解读,对几次错误思潮进行了理性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国之治"迎来了理论化的重要机遇节点.与西方治理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人学为学理根基不同,"中国之治"的人学自觉,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在话语上有一个从自由到自信的发展历程.毛泽东以"人民自由幸福"为理论核心奠定了社会主义人学话语的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人学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自觉,塑造了"中国之治"的自信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并升华了"中国之治"的自信话语,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时代要求和"善治"的本质,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意味着哲学观念的深刻变革—不仅仅是研究范式的转换。文章认为,只有从"元"哲学角度即哲学一般的角度、以真正哲学的方式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内涵进行充分阐释,才可能厘清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现,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这既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要求,更是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标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是一个"主义"话语纷繁时期.以"平民经济的原则"相标识,实现"各分子皆有独立的精神,有自由发展的机会"和"人人都是劳动者、工人,又都是企业管理者、资本家"的合作自治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合作主义经济思潮,是诸多"主义"话语之一种.它是人们在既要避免竞争求利的资本制度在中国发生与成长,而又对社会主义变革手段和前途不信任的两难心态下,试图从经济上寻求变革社会"第三条道路"的产物,最终认定合作社制度是寻求公正合理经济制度的最佳途径.其作为一种力图在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中国社会变迁"终极原因"的新潮流,不仅为社会变革多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理念,而且也是合作经济学的本土化或构建中国合作经济学最初的起步和努力.  相似文献   

8.
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和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是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其战场都是在淞沪地区。两次淞沪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上海而战,两次淞沪战争给日寇相当的打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和"速战速决"计划。作为浙商重要组成部分的甬商,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积极投入淞沪抗战,支援前线奋战的抗日将士,为前线将士募集慰劳金和慰劳品,救济灾变难民不辞辛苦。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缅怀甬商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对于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之初,李宗仁和白崇禧极力倡言"焦土抗战"理论,表达了要"与侵略者作殊死之抗战"的政治方针和决心,也概括了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思想.白崇禧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的意义及其与正规战和正面战场的关系,推进了国民党军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理论与实践,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也是教育人类学中国化抑或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人类学的问题。在我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教育人类学因缺失厚重的根基,在其本土化过程中充满着复杂性。就其本土化的取向而言,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取向研究主要表现为"中体西用"、"‘方’‘圆’融合"、"本土‘内化’"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