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萧惑之 《中关村》2009,(1):59-59
“在中国的新革命”潮起云涌之时,“联想”是一面旗帜,是乘风破浪的旗舰。“联想的缔造者”柳传志是公认的最伟大的旗手和舵手。近年来,状写“联想”创业的文字总有千万之巨罢。我在《中关村》打工期间,因工作的需要,曾拜读过刘韧的《知识英雄2.0》,王宏甲的《智慧风暴》,汪洋的《中国造联想无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论语》是一部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有精辟明确的论述:《论语》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不但自汉至清两千年的专制王朝以它作为做官求仕的入学初阶或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通过各种层次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撰写编撰的《孝经》、《急就篇》(少数词句)一直到《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以及各种“功过格”等等,当然更包括各种“家规”、“族规”、“乡  相似文献   

3.
李琳 《中关村》2006,(11):48-51
在中国,如果说哪位老板的知名度不如自己的员工高,估计非王中军莫属。他一手创办的华谊兄弟正是专门“生产”明星的“梦工厂”。《荆轲刺秦王》、《鬼子来了》、《刮痧》、《天地英雄》、《卡拉是条狗》、《一声叹息》、《没完没了》、《寻枪》、《功夫》、《手机》、《天下无贼》、《可可西里》……在这一系列国产大片的片头,都有一个相同的出品人:华谊兄弟影视公司。身为华谊兄弟的董事长,王中军短短几年内在影视业界异军突起,成为国内毫无争议的“电影大亨”。在中国电影市场如此低迷的情况下,每年仅有的两三部能获得高票房的影片,其中就…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高兴》读来让人既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我们的舆论环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贤路当广而不狭,言路当开而不塞”。用洋人学者的话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的说话权利。”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05,(6):17-17
关于“联想”,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见仁见智。一位记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人类失去了联想——”的广告词,颇不以为然。然而,“天亮不是公鸡叫的”,柳传志缔造的“联想”却在艰难困苦的奋斗中创新前行。关于“联想”,时下正热销两本书:一本是著名作家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吴敬琏的评语是,“我相信,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6.
孔庆东 《中关村》2004,(5):108-109
我是一个读书速度很快的人,尤其是读中国当代小说。但是,《水乳大地》——这部描绘了“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画卷”(陈晓明语)的巨作,我却读得很慢,真像是一山一川、一沟一壑般在阅读大地那样。我读了大约七天,然后,又用两天再读了一遍。正如封底上阿来所说:“按眼下的注水写作,这本书可以撑成三本书。”我在北大的课上向学生们推荐了此书,并预言2004年1月出版的这部小说,必将成为2004年的文学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凯歌传奇     
张颐武 《中关村》2006,(3):103-105
陈凯歌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导演之一,他和张艺谋所构成的影像世界也是有关中国想象的重要元素,他们在中国电影中的特殊位置经过了时代潮水的冲刷而并无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当然是“第五代”的代表,也是中国电影全球化的象征性人物。他在中国电影这二十年的剧烈变化中扮演的角色值得我们详尽地进行分析。在今天《无极》几乎无所不在的宣传中,在有关“馒头血案”的喧嚣中,我们回首陈凯歌的道路确实别有一番感慨。陈凯歌从《黄土地》到《无极》的道路,其实也是中国电影二十年来历程的投影。《黄土地》: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陈…  相似文献   

8.
萧惑之 《中关村》2008,(8):110-113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我想起了我辈年轻时当作座右铭的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直以为是列宁的原话,近读当代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的《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才知道这句话在《列宁全集》里是找不到的。根据于老的考证,这话出自苏联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里面的一句台词,  相似文献   

9.
虱子与文化     
方成 《中关村》2009,(3):113-113
看这标题,有人就会想,虱子和文化,这两者好象不怎么沾边的。可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却有一段话好说。查《辞海》,就有几行提到《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桓温是东晋明帝的女婿,是有权势的驸马爷。那王猛居然敢随便身穿简陋的衣服去见他,还一边捏虱子一边谈话,态度这么失礼,傲慢,  相似文献   

10.
慕鲁 《中关村》2006,(11):112-113
金秋时节好读书。在国庆长假期间,我拜读了两部关于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一部是《梁漱溟读书生涯》,一部是《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有人称梁漱溟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儒家”,窃以为言之过早了。时下的国学热中,不乏儒学的追捧者,也不乏可以称为“大儒”的学者。梁漱溟先生高寿九十有六,他的漫长人生旅途,饱经沧桑,几经多事之秋,不论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还是“喜看稻黍千重浪”,梁先生始终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先生“特立独行”的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始终与书为伴,在卷帙浩繁的“故纸堆”中追求他的理想世界。梁先生…  相似文献   

11.
萧惑之 《中关村》2009,(3):108-111
牛年春节前夕,《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送来萧灼基教授新作——中国版的《马克思传》。翻开扉页,有萧老的题词,望着那熟悉的笔迹,蓦然生发无限的感慨。去年曾听汉青先生说,萧老近一年来身体欠安,在病榻上还坚持工作,这部60余万字中国版的《马克思传》就是辛勤劳作伏案笔耕的丰硕成果,用萧老“自序”中的话说——“是我近50年来的最大心愿”。  相似文献   

12.
我有一个朋友在哈瓦那做过几年生意,没有赚到大钱,却生活得很惬意,每每谈起古巴人的世风,都赞不绝口,给人一种“君子国”的印象。我姑妄听之,却不信之,朋友也不同我争论。最近,我在《每周文摘》上读到一篇题为《古巴为何无人上访》的文字,让我大发感慨,世界上竟然有这样一块“净土”,让人浮想联翩。短文摘自《同舟共进》第6期,作者张心阳,系《解放军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相似文献   

13.
慕鲁 《中关村》2011,(11):33-33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联想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闯路者。柳传志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人物。在认真地研究“联想”的发展道路之后,提供给借鉴者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言以蔽之日:“创新与纠错”。用政治家的语汇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纠错则是创新者的必经历练之途”。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缺一而不足以成就“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张颐武 《中关村》2003,(1):100-102
《英雄》始终充满着对当下世界的隐喻。超越了六国的“天下”是直接指向当今的世界秩序的。从“外向化”到“内向化”再到跨出内外的界限以一种“全球化”强者的姿态出现,张艺谋经历的发展正是某种当下中国文化处境特殊的表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脱节之处在于,这个电影时代在中国是以张艺谋为代表的,而张艺谋电影却是整个中国电影文化的一个特别的“例外”。张艺谋仍然是一个孤独的英雄。  相似文献   

15.
柳堤 《中关村》2006,(5):16-21
2006年4月1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刊载的一条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宣部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发出贺信,祝贺《读者》月发行量突破一千万册”,这则报道让中国出版界欢欣鼓舞,因为,虽然我国期刊的发行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了年发行25亿册的业绩,但历经近30年的发展,期刊的发行量仍在29亿册的水平线上长期徘徊。其间惟有《读者》单骑绝尘,发行量一路飙升。1981年《读者》的月发行量只有9万册,而2005年的月平均发行量却已高达896万册,稳居中国和亚洲期刊发行之首,在世界综合性期刊中排名第四。而今年,《读者》杂志再创辉煌,发行量突破…  相似文献   

16.
卫汉青 《中关村》2005,(7):11-11
短短七、八年时间,《财富》论坛三次会晤中国,从一个角度佐证了所有“地球人”都看好中国的发展,乐见夺标热门的冲刺表演。难得中国能有整整25年“风调雨顺”的健康生长!但是,我们就能满足现状吗?不,不能。25年算什么?250年前,当西方列强铆足劲儿实行工业革命,一大批科技、人文  相似文献   

17.
王晶 《中关村》2004,(4):31-32
《硬球》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布莱德利参议员进入参议院的时候,头上有两个光环,他不但是普林斯顿最优秀的学生,还曾经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著名球星。有一次,他被邀请去一个大型宴会上发表演讲。当这位自信的立法议员坐在贵宾席上,等着发表演讲的时候,一个侍者走过来,将一块黄油放在他的盘子里。布莱德利立刻拦住了他,“打扰一下,能给我两块黄油吗?”“对不起,”侍者回答说,“一个人只有一块黄油。”“我想你一定不知道我是谁吧。”布莱德利高傲地说道,“我是罗兹奖学金获得者、职业篮球联赛球员、世界冠军、美国参议员比尔·布莱…  相似文献   

18.
辞旧岁迎新春之际,京城喜降一场好大好大的雪,洁净了空气,扮靓了新春。“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借用元人黄庚咏《雪》诗的意境来形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雪天闭户好读书。我们从亚当斯密著名的《国富论》中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学者将昔日之中国衰落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一是“鄙视对外贸易”;二是“行业垄断缺乏公平竞争”;三是“合约执行机制缺乏”;四是“产权保护不足”。俱往矣,令人欣慰的是——“21世纪中国财富之船的桅杆,将不可阻挡地冲出东方地平线”!中国的民营经济定然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沙磊 《中关村》2009,(3):94-97
每一代的艺术家都肩负着他的历史责任,而袁运甫便担当了他所负责的部分。1979年10月,由张仃、袁运甫、袁运生等艺术家创作的大型壁画群(《巴山蜀水》、《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等),引爆中国美术界“大地震”。这标志着“中国壁画的复兴”,外媒评说“中国真正意。浆上的改革开放”,被作为中国思想解放的标志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20.
关村 《中关村》2010,(2):108-109
读刘合心先生的文章,初始于《中关村》杂志,缘于卫汉青社长的推荐。这部历史大散文《源头集》,亦是汉青先生放诸我的案头的,因为他知道我对山西情有独钟。在昔日的计划经济年代里,我曾是一个“军工战士”,与太原、大同、太谷、阳泉、侯马、运城、永济等地的兵工企业,常来常往。元旦假日,窗外飘落着大雪,漫天皆白,“寒冬时节好读书”,我终于静下心来,对《源头集》浏览一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