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M.福斯特努力提高小说的地位,使其进入美学范畴。福斯特把小说界定为处于诗和历史之间的艺术形式。福斯特认为小说在形式上低于诗歌。但是却高于历史,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是一种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混合的产物。福斯特承认作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处于潜意识状态,强调想象和现实世界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福斯特认为小说表现时间生活的同时表现价值生活;小说中的人物高于现实中的人物,具有真实性;最后福斯特认为小说提供信息,创造气氛,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有机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私小说是产生于日本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以私小说的开山之作《棉被》为切入点对私小说进行解析日本私小说的产生。日本私小说不仅受到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而且有着其日本自身当时社会、传统和日记文学的深深印记,是当时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小说是成人的童话,童话是儿童的小说。小说是直白的,童话是隐晦的。因而我们能在童话中解读出成人的世界也不足为奇。因而我们看到安徒生的童话和哈代的小说中有着同样美丽而纯洁的女主人公也不足为奇。小美人鱼和苔丝渴望的只是爱情和婚姻,王子和安琪儿却不能给她们一生的承诺。有着不光彩的出身和过去的她们是注定与爱情和婚姻无缘的。但是她们都有着最纯净的爱和灵魂。  相似文献   

4.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在"历史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甚至"狭邪小说"的层次上被接受。分析《孽海花》文本体现出历史性和政治性的高度融合和其广为流传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政治寓言,更是一部具有预言性质的科幻小说,是20世纪以来最为著名的政治讽刺小说。作品通过对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的描写,深刻分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并设想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高度集权的社会,揭示了极权主义的本质。小说通过对每个人物的形象的刻画和新话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讽刺意味。本文尝试分析《一九八四》的语言特色和反讽手法,去感受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展现的语言魅力和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哲理小说创作的特点是 :作家调动小说的一切要素 ,都是为了使小说人物完成对人生的深层哲理感悟 ;而哲学小说与哲理小说不同 ,作家调动小说的一切要素 ,完全是为了让人物来传达一种全新的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越南汉文小说虽然移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传统,但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小说题材、模仿类别、小说艺术及小说作者等方面。出现不平衡的原因,从小说外部讲,主要涉及越南社会历史状况的特殊性、汉文学在越南的地位,以及文学表达工具等问题;从小说内部讲,主要涉及小说创作传统和汉文小说家创作心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纵观鲁迅的小说,往往出现"寒冷"意象,它贯穿于整个小说的文本之中,与叙事视角紧密结合,也寄寓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仅仅是小说人物的活动环境的简单呈现,也不仅仅是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它和作者、文本中的人物、被呼唤的"隐含读者"处在一个共时平面,使"隐含读者"更强烈地体会作者对所处的时代的独特性体验,洞察透过小说文本展现的现实社会,使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和文本外的读者相怜相惜,共同思考和追寻人生的"本无路之路"。  相似文献   

9.
小说的电影改编对当代中国作家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准电影脚本风格的小说越来越多,小说艺术的独立性值得重视,但另外一方面,小说的电影化手法也是小说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其中,作家应坚持自身的文学立场,固守小说本位,最好自己担任小说的改编任务,保持电影与小说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媚俗是理解昆德拉小说的一个关键词,昆德拉的每一部小说都可以看作是媚俗的变奏曲。昆德拉的媚俗观与昆德拉倡导的“小说是研究存在”的小说观是一致的,媚俗是“存在”又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Halliday的人际功能理论和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分析小说Pride and Preju-dice片断中的人物角色之间的权势关系,通过对小说中词汇资源的研究,揭示了小说语篇中作者对人物及事件的态度,明确了小说人物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权势关系,此研究有助于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及欣赏。  相似文献   

12.
张畅 《嘉兴学院学报》2011,(5):45-49,73
苦难母题是抗日战争时期海峡两岸经常出现的同一母题,但由于地域和历史际遇的不同,两岸乡土抗日小说中展现的苦难面向是各不相同的异质.彤态。内地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侧重表现在女性身上,台湾小说中呈现的则是区别于内地的殖民地苦难和精神困顿。  相似文献   

13.
困境,是余华的小说《兄弟》中主人公无法逃脱的际遇。已有论者意识到两大话语系统在小说中的运用,本文不再关注小说话语层面的外部特征,而是试图揭示小说话语如何进入小说的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作者借由狂欢话语而进行欲望的表达和生存状态的揭示,又借由概念化话语消解抗争的意义,是这部小说成为文化寓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隐喻和反讽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往对二者的讨论不少,但也存在概念庞杂不清的问题。《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篇小说,其中充满幽默的语言,反讽和隐喻。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小说,将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组合起来阐释《黄金时代》,既可以厘清一些文学概念,看到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的互生关系,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的精神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悬念小说不同,新悬念小说包括知识悬疑小说和文化悬念小说,在满足读者的解谜欲之外,更多地着眼于人的求知欲,激发人的好奇心。这种类型小说中的文化悬念小说是国外知识悬疑小说中国化后引入的一个概念,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以小说的方式言说文化。宋耀良的《西夏谜城》在文化悬念小说作品中颇具代表性。作品以小说的形式来解谜一个消失的王朝———西夏,让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拥有过"中世纪图书馆"的黑城遗址和"乍视字皆可识,熟识无一字可识"的西夏文字等诸多西夏之谜在普通人的眼里绽放出生命的"音容笑貌、歌舞哀哭"。  相似文献   

16.
游记体小说常使用旅程化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游记体小说系统地用游记式的限制叙事和视角人物进行叙事,从而和传统游记体小说有了根本区别;而现代游记体小说里的行旅隐喻,体现了行旅体验和文化想象在虚构性文本中的对象化,"彼岸"和"归途"是较常见的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近代小说在文体上破体与创体并存,不少作品不符合古代、现代和外国小说的文体规范,是破体。有些作品的破体是作者为了某种传播意图而故意造成的,有明显的文体创造意识,可视为创体。近代小说破体与创体的原因,一是我国固有小说文体的庞杂,二是当时对小说文体的理论探讨比较薄弱,三是为了各种各样的传播意图,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成名作《红高粱》以来,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他的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在于小说的内容上他关注的是民族的豪气和正气,由此确定小说历史和现实双重寻找的主题。形式上他采取西方现代派手法与华夏民族性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莫言认为创作方法不会永远一成不变,这种文学创作理论是他小说写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她著述的小说多以女性的视角考量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多年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她养成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习惯,所写的都是对英国文化和英国政策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她的小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视角独特,整体质量高,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在2007年正式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本文结合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对其小说的叙事张力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约翰·巴斯1968年发表的小说〈迷宫〉为例,剖析后现代小说叙述危机的根源,指出作家对小说叙述形式和语言自身局限的认识是后设性叙述的根源,小说自身的虚构性是因为传达媒介本身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