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北方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气候干燥,降雨量稀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严重板结,耕作层变浅,黑土层逐渐减少,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能力逐渐下降。为了加速农业生产用地生产能力的恢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国家在旱作农业区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利用秸秆覆盖田间,减少对土壤的翻耕,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蓄水能力,确保作物不论是在干旱季节还是洪涝季节,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玉米免耕播种机械化作业技术要点,然后论述了推广应用前景,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以武威市凉州区灌漠土为研究对象,测定玉米间作绿肥种植模式的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以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1)玉米单作和玉米间作绿肥的土壤呼吸变化趋势相同,都随时间及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2)对比玉米单作模式,玉米间作绿肥的玉米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幅度提高;(3)玉米间作绿肥种植模式相较于玉米单作模式,玉米产量增加的处理为玉米间作草木樨压青处理、玉米间作(箭豌豆+毛叶苕子)压青和根茬处理、麻豌豆压青处理;(4)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不同土层之间相关性呈现显著水平(P0.01),而玉米产量与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皆呈现负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一种高产量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和食用范围,一直是我国农业推广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大众生活中非常钟爱的食物之一,近年来,农业改革的推广带动了玉米种植的推广,保护性耕地给玉米产量的提高带来了很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保护性耕地对于玉米产量提高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影响,提出来几点优化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壤当中的氮元素是农作物重要的养分,氮元素的含量对于农作物生长质量和产量都有直接影响。土壤有机氮矿化对甜菜的影响作用显著,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影响机理及对甜菜的作用等内容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基于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N0、S+N0、S+N75、S+N225、S+N375五个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不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溶解性...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保护环境、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应用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可以更好地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的意义,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筛选试验过程,以期通过研究,改善秸秆腐熟剂应用技术和方法,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农作物产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玉米保护性耕作是指在玉米种植区通过少耕、免耕、地表覆盖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一种新型耕作方式。在生态环境的视角下对玉米保护性耕作进行研究,目的是达到人类生存发展和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相平衡。以我国拥有大面积玉米种植土地的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生态视角下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阐述了进行保护性耕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草原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种植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低,乱垦乱挖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剧了草场的退化。规范化种植药用植物,由于冬季覆盖地表,有效阻止了风沙流动,对于恢复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生态平衡,防止土壤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干旱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累积,有利于品质的提高,经济效益可观。该文阐述了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现状及其在干旱荒漠区的生态作用,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及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玉米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其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加,人们对于玉米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玉米的需求,要在保证玉米品质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玉米产量。论述了当前玉米栽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优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为农民栽培玉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内信息     
我国5年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逾2000万亩保护性耕作实施五年来,全国已建立167个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示范推广面积2000万亩。夏玉米普遍实行免耕播种,春播和秋播作物的免耕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为:菜地稻田有林地旱地土壤荒草地;从第一次土壤普查到2008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步提高,而且所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研究结论: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调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贮量,提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农业气象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面临的技术与管理难题,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比较优势很明显。干旱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研究农业气象干旱指数保险产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农业气象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理论框架分为7个部分:即估算农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值,测算农作物水分缺失的减产量,建立农作物气象产量与缺水量的相关关系,确定农作物生育期缺水减产临界值,构造降雨因子产量波动模型,建立降雨量赔付指数模型,计算纯保费率。  相似文献   

13.
初探新时期玉米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干旱是玉米种植的限制因素之一.本文对于新时期的玉米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说明,并且阐述当前的灌溉栽培技术对于玉米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是以“土壤健康为中心的耕作革命”,发展保护性耕作、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长远战略方针。本文就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盘锦水稻种植区的适用性问题,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作物特点进行探讨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路战远,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豆专业组组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专家、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路战远心中一直有一个"梦",如何延缓和抑制农田土壤沙化退化,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支撑.36年来,他一直为实现这个梦想不懈奋斗,带领团队攻克了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防治、杂草防控、地力培育等多个难题,创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耕地保育和农田生态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农家之友》2006,(9S):28-28
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化肥厂(电话:0432—7795180)最新开发生产的有机一无机高效、保水型复合肥于日前正式投放市场。由于施用此肥可以减缓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温度,使农作物提前成熟,缩短生长期3~7天,并可使农作物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生产蔬菜、玉米、大豆、水稻、药材、烟叶、小麦等的理想肥料。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玉米深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加较快,导致了粮食供给趋紧,价格持续上升。到2010年,我国三大主粮中的玉米和小麦都已由过去的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其中,小麦净进口数量达102万吨,玉米净进口数量达144.5万吨。从今后发展看,耕地面积减少和水资源短缺使我国粮食增产的难度日益加大,而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丁业用粮的增多,  相似文献   

18.
《农家之友》2005,(6):19-20
为加快我区玉米生产发展,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经过广西区科技人员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继玉米地膜覆盖栽培之后,近年来试验研究了出了一种新的玉米耕作方法——那就是具有广西特色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的增产一直是农业的核心问题,全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地膜的使用为农业增产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抵御干旱,起到保温、保湿作用;它可以使农作物的适作区北移2~4个纬度,或向海拔高度延伸500~1000米;它可使盐碱地宜于耕作,使土壤含盐量降低53%~89%,作物保苗率提高80%-90%,并可节约大量灌溉用水,有利于缓解我国淡水资源紧缺问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玉米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体现出玉米种植的重要性。并且我国为人口大国,人们对玉米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多,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灾害和病虫灾害的影响,目前我国玉米育种技术跟不上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导致玉米育种的总产量不断下降。针对这一问题,要对玉米育种的技术进行创新,本文针对玉米育种问题的处理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