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园区要实现其运营目标和服务功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首要具备的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和融资渠道的匮乏,影响并制约了广西农垦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为了促进农垦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高投资效率,应当针对经营性、准经营性及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宜的融资模式,并不断探索、发展新型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农垦产业园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关系广大劳动者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是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在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向平台化方向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建议重视和开展下述方面的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效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继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搭建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3.
当前,产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重要力量。但不容忽视的是,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规模轻结构优化等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规范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其健康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对渭南市园区经济的实地调研,从金融视角对如何推进县域产业园区结构升级转型,促进县域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园区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形式。葫芦市县级产业园区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总量小、土地利用率低、软环境建设滞后、融资难等问题。本文在对4个县级产业园区实地调研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分析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烟台临港产业及临港产业带的现状,指出,要抓住国家开发环渤海经济圈和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沿海转移以及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机遇,依托城市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港口优势,强化产业招商、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石化、汽车、造船、重型机械、有色金属等工业,带动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港口群、工业区、物流网等有机结合、适当分工、协调发展的临港产业带,使之成为胶东半岛乃至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产业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武汉市创意产业园区在园区规模、文化产值、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当前仍存在园区规划缺位、文化与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据此,应在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园区竞争力评价体系、实施园区品牌化战略等方面推进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州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专业化园区,是通州区规划建设、重点发展的产业基地之一。通州园产业发展初步形成特色,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主导产业不够突出,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为加快通州园建设,应明确通州园产业发展定位;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塑造园区品牌,拓展招商渠道,推动园区产业升级;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园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园区的发展日益从依赖区位优势,发展到需要通过运营效率来增强园区产生价值能力的阶段。如何构建高效的组织架构、产业链条和服务集群,提升园区运营效率,是摆在中国各类园区面前的重要挑战,同时也是园区"二次创业"的关键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广西社会、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广西要不要建设自己的创意产业园区,如何建设符合广西区情的创意产业园区也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通过对广西创意产业的资源、劣势、机遇、挑战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广西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区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丹麦等国在地区产业集群方面有许多实践经验,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地区产业集群服务、吸引地区集群目标投资、加强地区集群网络与桥梁建设、开发地区集群人力资源。对外国产业集群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希望对我国的地区产业集群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