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继新 《经济师》2011,(4):90-91
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还很不尽如人意。因此,应该从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及创新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机制等方面完善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真正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贵军  翁海丹 《经济师》2009,(12):24-25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从而出现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一“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本文从失地农民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农民失地社会保障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对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吕静 《经济师》2010,(7):9-11
文章首先提出金融危机下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依据,并从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社会保障的个人福利效应、城乡弱势群体规模扩大,且城乡社会保障严重不均衡、金融危机下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力市场价格下降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社会保障及社会环境一些基本情况。最后提出金融危机下我国社会保障政策选择建议: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公平性;适度提高社会保障待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弱势群体的保障权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中的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构成的特定群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但因各种因素影响,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保障人民生活,是党和政府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研究了弱势群体的社保工作,提出了弱势群体需要社会保障,并且研究了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的社会群体、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区、社会结构及变迁、社会问题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从社会结构变迁中城乡“二元”社会的社会保障分立、转型期社会分层下的弱势群体、社会流动中突出的农民工阶层、以社区提供服务为特色的居家养老、以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问题等角度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问题,更有利于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的深入与发展、政策的制订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弱势群体的扩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和党的十七大关于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抑制弱势群体扩大趋势已势在必行。剖析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过程,以发展的视角客观地看待其对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要求政府正视和着力解决该问题。为此,从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角度明确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最佳途径,健全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是非常迫切之举。  相似文献   

8.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弱势群体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势群体收入、社会减免、社会保障等福利水平减少,受教育水平下降,主要原因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财政收入减少、教育投资下降、转移支付不规范等政策设计问题。农村弱势群体的特征决定他们承受逆境的能力差,需要社会关注。为此提出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弱势群体福利水平下降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住宅消费保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地位,在此基础上指出政府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住宅消费保障问题的必然性,认为政府应该在城市弱势群体住宅消费保障中承担主体责任,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作为弱势群体的构成部分之一,其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现状入手,分析影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权是指社会成员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经济保障和物质帮助,以维持一定生活水平需要的法律权利。社会保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是保障公民充分享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获得主体自我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低,农民的社会保障未全面覆盖,绝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得不到充分实现,这已经成为和谐社会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12.
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丽娟 《经济论坛》2005,(14):108-109
土地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征地权的滥用,以及没有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等,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源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对弱势群体以"权利"为立足点的保护是社会保障制度理性的重要表现。只有健全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安排,才能真正使弱势群体完全摆脱弱势状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实现社会公平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但是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不公平的现象。从四个角度阐述了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对于完善中国社会保障的重要启示:如何寻找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并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社会排斥理论是当前西方用以解释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受到排斥状态的理论。由于历史原因自建国起,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相比城市社会保障存在就诸多不足,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和期待。城乡社会保障间的巨大差异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农村社会保障,指出其中社会排斥的表现、原因,并提出相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实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社会保障待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就业弱势群体与就业保障援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亦是保证市场就业有效运作的条件,要针对目前下岗职工中年龄偏大,化素质偏低,转岗转业困难的弱势就业群体的再就业,从六个方面即再就业政策援助,再就业岗位援助,社区服务援助,社会保障援助,法律咨询援助等提出应对性措施。以期通过运用更优惠政策,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道德氛围,给于弱势群体持久,稳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弱势群体具体表现为经济地位低、政治社会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低、心理素质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分配机制不规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造成的.文章拟对弱势群体的特征及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的概念虽然现代才出现,但这一群体早已存在,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对弱势群体的权力保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现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无论在保障范围、保障制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温暖工程”是一项针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的社会公益事业,本文以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为出发点来思考温暖工程开展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作者首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阐释了我国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然后指出温暖工程目前在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和函待改进的方面,最后从满足弱势群体教育需求的角度提出了今后温暖工程开展和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法作为一部"社会本位法",从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秩序、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方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经济法有助于社会主体的权责平衡;经济法创建市场和国家诚信、安定的经济社会秩序;经济法保护弱势群体,实现实质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