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金融、会计界关于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的论争,各权威机构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导应由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向动态减值拨备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一贯主张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  相似文献   

2.
郑阿泰 《会计师》2012,(17):16-17
<正>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金融、会计界关于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的论争,各权威机构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导应由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向动态减值拨备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一贯主张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各种方法的提出旨在寻求一种合理有效反映金融资产减值的途径,但因不同方法在目标诉求、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作  相似文献   

3.
初探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2000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合理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这条规定借鉴了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6月发布的IASNO.36——资产减值和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95年3月发布的SFAS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的规定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接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为了系统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对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商誉减值的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加快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进度,对公允价值会计、已发生减值模型等金融危机中几个饱受争议的准则进行了修订,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规则发生了比较大的变革。本文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总结了2008-2011年国际会计制度的相关变革,分析研究这些变革的实施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微观和宏观影响,并就如何应对新准则的挑战,维护银行金融业的稳定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CIA考讯     
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推行。其中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作了如下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并规定除存货的减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等八项减值适用与其相关的会计准则外,其余资产的减值都得按此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有失妥当。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2014年7月,IASB发布了IFRS9,推出了金融工具减值的预期损失模型.与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预期损失模型采用概率加权的计算方法,大幅度提前了减值损失的确认时点.但该模型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原则相悖,动摇了会计的边界,在提升操作成本的同时,还加大了管理层的利润和资本操纵空间.本文在对比两种减值模型账务处理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一般行业和金融行业应采取不同的准则趋同策略:一般行业应尽量简化账务处理;而金融行业则需执行完整的预期损失模型,但将其置于单独的监管用财务报表之上会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某些上市公司利用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大玩"减值冲回"游戏,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的实施,将结束这一游戏,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资产减值准则与原相关会计处理的差异,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以及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家新 《金融会计》2006,(10):10-13
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按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要进行资金减值评估和核算。《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初探》详细说明了准则对于三类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减值损失能否转回的各项会计规定;对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关于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应收款项和各项贷款的资金减值的会计规定进行了对比;并对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规定具体实施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产减值准则与现行资产减值制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磨砺,新会计准则体系破茧而出。其中,新修订《资产减值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新准则和现行资产减值制度(以下简称现行制度)相比进一步完善了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新准则对于防止虚增资产和利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两者作一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减值准则中所规定的资产减值 (一)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条件《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资产减值的迹象要通过分析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法律等环境在当期或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  相似文献   

12.
李洁慧 《上海会计》2010,(8):39-40,66
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规定资产减值的确认仅限于现在已发生的损失,不包括预期信用损失,使得贷款人存在高估利息收入的可能。因此FASB和IASB提出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作为从会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之一。预期损失减值模型是贷款信用损失衡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减缓顺周期效应,将在会计理念上和银行实务上带来极具争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石盛林 《金融会计》2010,(11):13-19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观点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助推了本次金融危机的扩散和恶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的冲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启动了《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我国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个规定和旧企业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不同,这项重要的改变会对我国企业财务工作造成怎么样的影响呢?是否更加适合我国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工作现状?这是基于这个考虑,本文在分析了新旧准则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的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中的新规定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金融会计》2010,(8):4-4
2010年6月21日至2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金融资产减值问题专家顾问组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前期研究成果,深入探讨预期损失模型实际操作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尔丝 《会计师》2009,(4):97-98
<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本文旨在探讨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设计原因、负面影响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红萍 《税收征纳》2010,(7):34-36,39
一、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2006年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质性"同(如存贷准则等具体的准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定(如《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其中坏账准备的计提虽在计提范围上较以前会计制度相比有了扩大外,  相似文献   

18.
国际     
《财会学习》2009,(8):7-7
会计 法德两国财长 必须改进资产减值准则 日前法德财长称,两国正在继续施压调整公司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法国财长拉加德与德国财长史坦布律克在写给欧盟内部市场专员麦克理维的信中称,目前最基本的是要采用改进后的减值会计规则。两国希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尽快修订会计准则以便将其纳入公司2009年会计计算中,  相似文献   

19.
肖文东  华猛 《银行家》2011,(8):74-77
肇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带来沉重打击。虽然国际会计准则不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是会计本身具有很强的经济后果,公允价值的亲周期效应和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的滞后性,在金融加速器和资产市场混响效应的推动下,一定程度上对此次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基本建成。对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明确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实现趋同,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这几个极少数问题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