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用判别分析法和决策树模型对上证180的成分股是否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将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对上市公司是否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进行分辨,并且可以找出影响因素。但是从两种模型的结果来看,决策树模型要明显优于判别分析法。从我们的分析样本来看,对企业是否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市盈率、市净率、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营业总收入等。在实际中,通过这两种方法,投资者可以寻找出那些具有超额收益率的股票进行投资,从而使得自身的投资结果优于大盘。  相似文献   

2.
分析师的建议是否有投资价值--来自中国市场的经验数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根据2004年3月至2005年6月券商研究员给出的19310次股票投资评级检验分析师的投资建议是否有投资价值.在样本期间,分析师增持评级组合可以获得23.85%的年化超额收益率,该超额收益率在经过CAPM模型、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和包括惯性(Momentum)因素的四因素模型风险调整后仍然显著;分析师减持评级组合的超额收益率为负值,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研究结果支持了中国股市分析师建议具有投资价值的观点,并且为中国股市市场有效性程度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市场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有研究表明,控制权转移能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20%左右的超额收益率.本文通过考察我国1997-2003发生控制权转移的282个样本,发现控制权转移能给目标公司带来9%以上的累积超额收益率.而且,转移后变更行业、变更董事长或总经理、民营转给国有的样本转移时可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率甚至更高.最后,我们用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累积超额收益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证明行业变更、董事长或总经理变更、转移类型对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市价值反转投资策略有效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肖军  徐信忠 《经济研究》2004,39(3):55-64
本文以中国深沪A股股票市场为考察对象 ,分析了价值反转投资策略的有效性。作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在中国深沪A股股票市场上 ,以帐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 (B M)、B M GS等指标构造的价值反转投资策略可以产生显著的超额收益率 ,并且其显著程度因持有期不同而不同。接着 ,作者利用CAPM模型、Fama French三因素模型并引入了协偏度 (coskewness)和协峰度 (cokurtosis) ,构造出多风险因子模型来解释价值反转投资策略超额收益率。我们发现 :在经过传统风险因素调整后 ,价值反转投资策略效果依然明显 ;CAPM模型无法解释价值反转投资策略超额收益率 ;Fama French三因素模型对价值反转投资策略超额收益率的解释能力最为显著 ,但对于有些价值投资策略 ,在Fama French三因素基础上加上协偏度和协峰度因子后 ,模型的解释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沪深两市中12个热门行业的股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总体研究;以上市公司2004-2006年年报披露作为研究事件,对年报信息公布日前后,股票的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检验近几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股市虽然整体还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但在部分行业达到半强式有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沪、深两市共822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 19.0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和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持有量显著正相关;财务杠杆和现金流量与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而股权集中度对现金持有量没有显著影响。在得到了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有效模型后,取模型的残差作为公司2010年的超额现金持有量,并将它与2011年和2012年平均的总资产收益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量对公司业绩有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各类文献已经就中国股市是否半强式有效的问题作了很多研究,多数文献指出中国股市并非是半强式有效市场.但是大多数文献选择的样本周期较短,缺乏长周期的有效性验证.此外,对于股市并非半强式有效的原因,各类文献也涉及不多.本文选取沪深300指数2005—2014年度的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做了较长周期中国股市半强式有效的检验,得出中国股市在长期并非半强式有效的结论.通过以往年度的实证检验发现,高ROE的公司具有显著的超额收益率,内在原因是样本公司在不同时期的ROE本身具有相关性.从经济理论看,超额收益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存在;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则是信息获取的充分性和使用的理性两个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提假设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2)
为避免经典贝叶斯检验中先验分布函数对检验的影响,文章应用经验贝叶斯方法对一阶自回归模型作单位根检验,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应用非参数经验贝叶斯方法,推导出贝叶斯决策函数。Monte-Carlo模拟显示,经验贝叶斯方法与经典统计方法相比,经验贝叶斯方法有较高的势;与传统贝叶斯方法相比,经验贝叶斯方法作单位根检验比传统的贝叶斯方法有更高的势。文章最后提供了一个金融实例,收集了NASDAQ综合指数从2015年9月21至2016年7月6日的数据,对其收益率作单位根检验,验证收益率序列是一个平稳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并购前后三年中每一年并购公司和可比公司的税前经营性现金流收益率的差异,以及并购前后超额现金流收益率的差异程度,来检验并购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价值。研究结果并没有显示并购对上市公司业绩有所提升,甚至在并购后的第一年反而出现了相对较为明显的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并购,1998年的并购,以及股权趋于集中的并购,能够获得较大的业绩改善。  相似文献   

10.
除权除息对股价的影响因"牛市"和"熊市"而不同,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以来至2007年5月31日的所有A、B股日交易数据为样本,将其按牛市或熊市划分为四个波段,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市场超额收益率模型,研究了股票发生除权除息事件与事件日前后累积超额收益率及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牛市里,在除权除息日前后购买并持有分红送配的股票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与股票分红送配的比例成正向关系;在熊市里,以此购买股票获得的累积超额收益与分红送配的比例成反向关系,研究结果为投资服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数字经济对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探讨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且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较为稳健。其次,从全要素构成来看,数字经济促进技术效率提升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无论对于技术效率低的地区还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均能促进其技术效率提升。最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不显著,只有技术进步本身较高的地区才能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本文从金融加速器理论出发,运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信贷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的非线性关联展开实证研究。通过非线性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结果我们发现:在1990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中国存在显著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为对于相同特征的各种外生冲击,经济波动在信贷市场处于"紧缩"状态下的反应均明显强于信贷市场处于"放松"状态下的反应。另外,信贷冲击对于信贷市场状态变化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货币冲击和价格冲击,最后是实际冲击。进一步的检验还表明:信贷市场在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既是重要的波动源,同时也是波动的有力传导媒介,运用金融加速器理论有助于合理解释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轨迹特征。最后本文阐述了实证结论的政策含义和未来研究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3.
魏巍 《技术经济》2022,41(11):12-23
人工智能技术会影响资本溢价和技能溢价的观点在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结论。在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走低的形势下,有必要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本溢价和技能溢价带来的影响。文章聚焦我国制造业,构建资本溢价和技能溢价的内生模型,数理演绎人工智能技术对二者的影响机制,并根据我国情势分别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的资本溢价和技能溢价走势提出命题,基于我国制造业1993-2019年的省际数据,应用四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进行了实证检验,进一步地,区分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对人工智能技术影响资本溢价和技能溢价的直接效应和偏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先发地区资本溢价呈微降趋势,技能溢价呈现显著极化态势;后发地区资本溢价呈上升趋势,技能溢价处于”U”型低谷区。相较于后发地区,先发地区资本溢价和技能溢价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反应更敏感、作用效果更强,且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要素结构、技术效率结构缓解资本溢价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劳动结构、技能效率结构增强技能溢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现有专利制度下,企业拥有强烈的专利获取动机。基于科技产业中专利片断化与兼容性等特点,构建了一个产品部件组成模型,并在给定兼容性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先动企业占有专利组合竞争的主动权;采取回避设计是企业专利组合的占优选择;市场竞争环境直接影响企业专利组合的积极性;专利组合路径必须以企业现有专利为基础。科技产业作为典型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企业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现有专利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专利组合数量与规模,并建立稳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imal-based approach for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multiple-output production frontiers that allows simultaneous 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The proposed model extends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effects model by Battese and Coelli (1995) to general multiple-output technologies.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using Swedish health care panel data from the years 1989–1994 is included. The key issue is to test for the effects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an organizational reform implemented with the primary purpose to increase efficiency. The results reveal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reform, but evidence of overall decreased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e provision of health care over the studied time period are found.  相似文献   

16.
王冠宇  张庆彩  郭伟 《技术经济》2021,40(1):118-127
基于Lawless建立的跨国企业与生产成本均衡模型,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对异质性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TBT会迫使低生产率企业出口产品退出发起国市场,同时也会倒逼高生产率企业提高对发起国的出口产品质量.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TBT发起国中,美国设置的技术壁垒更高;不同所有制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遭受TBT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研究结论明确了TBT对异质性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差异性,对于正确认识TBT的贸易效应以及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物联网技术。近年来,不少企业开始尝试采纳RFID以提高绩效和竞争优势。为了解释企业采纳RFID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者借助TOE框架开展了较多的实证研究,从技术背景、组织特征和外部环境的三大维度分析了影响企业采纳RFID的决定性因素。文献分析发现,技术复杂性、技术兼容性、成本、标准不统一、组织准备、高管支持、IT能力、环境不确定性、交易伙伴命令、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和变革推动者是企业采纳RFID的主要决定性因素。研究结论既为RFID应用的相关者提供了管理启示,也指引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tends the model by Smulders and de Nooij (Resour Energy Econ 25:59–79, 2003), where technical change can be biased towards labour or energy, by assuming a monopolistic union and a government which pays unemployment benefits, collects wage taxes and sells emission permits. The extended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s. A reduction in the level of energy use yields a double dividend by lowering pollution and unemployment, while temporarily inducing energy-saving technical change. It moves the economy to a new balanced growth path where unemployment is permanently lower, but long-run growth is not affected. A reduction in the growth rate of energy use induces a persistent bias in technical change towards labour and reduces long-run growth.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inflation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TFP), using time-series data for every two digit Greek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order to do the above a translog flexible cost function is estimated and used to decompose TFP growth into scale economies, inflation and technical change. The advantage of estimating a very general and flexible cost function is that it allows us, for the first time, to examine empirically a large number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FP growth and economies of scale, inflation and technical change. The main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is analysis is that inflation reduces TFP growth in a way, which is sizeable. Furthermore, using standard causality test the direction of causality between inflation and TFP growth was tested at the manufacturing level.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mbines W.E.G. Salter's analysis of capital-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with Kalecki's analysis of financing investment from retained profits to provide a Post Keynesian model of investment with process innovation, which is applied to data from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approach to process innovation taken in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new capital stock introduced through physical investment, which results in the older vintage stock being decommissioned as technologically obsolete. In the estimated model, the profit factor is used as a measure of the ability to invest, and the rate of labour productivity growth factor reveals the inducement to invest as this rate acts as a proxy for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Kaleckian investment-ordering model. The two factors combine to explain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both level and variability, and its link to technical change.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investment, incorporating technical change, enables industries to become sustainable into the uncertain future with varying states of investment instability.
…technical progress cannot be regarded as automatic and independent of accumulation. (Salter, 1966, p. 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