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名称行业地区营业收入(万元)名次河北省电力公司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供应业石家庄市16812681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邯郸市14584912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唐山市10487473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药制造业石家庄市6299264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采选业唐山市5308895石家庄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石家庄市4892376中国华北电力集团公司唐山供电公司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供应业唐山市4732467唐山市冀东物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批发业唐山市4511208石家庄制药集团…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是配置生产要素、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兰州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合产业现状和资源优势,明确兰州市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资源型产业显示了承接优势。  相似文献   

3.
郭进 《技术经济》2014,(7):90-95
以国家统计局2007年公布的42个产业部门作为产业部门碳排放网络中的网络节点,用部门间完全碳排放系数作为网络的边,对中国产业部门的碳减排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中国产业体系中碳排放的中心产业部门,利用其中心地位产生的联动效应实施具体的节能减排措施,可以使节能减排效应向其他产业部门扩散,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4.
新疆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丰富,资源型产业对新疆经济发展至为重要。利用2009~2013新疆统计年鉴数据,遴选排名前十位规模以上的优势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方法对新疆资源产业进行测算并判断资源产业集聚程度,对形成产业集群的行业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新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和生产的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具有很高的集聚度和明显的产业集群势头。接着,借助"资源集聚-产业网络-服务体系"的RIS模型进一步对新疆资源产业集群进行检验,发现新疆石油化工产业、煤电煤化工产业和风电产业已初步形成资源产业集群,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园区建设、营造产业环境、紧抓国家战略机遇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相比,南京制造业整体与内部各行业相对竞争力较差,但结构较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是南京的支柱性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优势行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是南京的劣势行业。提出努力提升支柱性行业的竞争力,积极扶持优势行业,加快转移部分劣势行业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湖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中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起着引领中部工业崛起的重要作用;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比较突出,是湖北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支柱性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是湖北传统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内外支柱产业选择基准的梳理,结合芜湖市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确定芜湖市支柱产业的选择方法,对芜湖市20个工业行业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芜湖市可选择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六类行业作为备选支柱产业。同时,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与五大现代服务业是支柱产业培育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8.
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与失准、测算方法的差异与缺陷等原因,直接导致对区际产业转移定量研究成果较少,对我国区际产业转移趋势与规模认识不清。文章在对区际产业转移界定和各类测算方法优劣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提出一种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测算方法,并以京津冀地区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为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污染密集型制造业从京津冀向全国其他地区转移,从北京向天津、河北两地转移,转移量已经颇具规模;重污染制造业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京津冀向全国其他地区转移,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北京向天津和河北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确确定地区主导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关键,也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得以实现的基础。本文首先单纯的从经济发展角度考察,确定以反映关联强度、需求、生产率上升、产业规模的一套指标体系,用九个具体指标粗选出南京市十大主导产业,接着从环境资源的保护与节约、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和思维角度出发,以"绿色GDP"核算为标准,通过AHP法建立相关模型,计算相关指标并提出南京主导产业(群)的确定方案。研究结果为:未来一段时期南京市主导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而南京市的传统产业如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等重污染行业则放在次发展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长期呈现重型化特征,带来了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由于污染贡献率较高而经济贡献率较低,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饮料制造业是黑龙江省水污染治理的4个重点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黑龙江省大气污染治理的俩个重点行业。发展低碳经济,应着眼于长期,通过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的双重调整,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汪贵浦  李丹琳  潘龙 《技术经济》2014,33(10):76-82
利用2002年、2005年和2007年浙江省的投入产出表,测度上述3个年份浙江省的产业关联度和梯度,并进行产业分类。结果显示:利用产业梯度测度方法可直接抓住对地区经济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其测度效果优于产业关联度测度方法,但产业关联度测度在产业分类上具有优势。根据关联度进行排序,同时进行梯度测度,对照验证发现:浙江省的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是对其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子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等是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快速增长的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农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贡献虽然有所减小,但其稳定经济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五七 《技术经济》2010,29(8):33-37
在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沿海的传统产业出现了向中部加速迁移的趋势,安徽正面临着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相对产业梯度模型,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六省市为样本,对安徽承接沿海转移的目标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安徽在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行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显示了明显的承接优势。安徽要增强对产业转移的科技支撑,促进制度创新,改善产业承接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承接绩效。  相似文献   

13.
刘琪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56(1):120-122,127
本文利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指标,分析了山西省2002年产业关联特征,并与1997年山西产业关联和2002年全国产业关联特征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是:山西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等传统重工业部门依然是双高产业;通用、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强;同时,交通运输及仓储、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等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4.
利用江苏省2005~2012年3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废水中的COD及氨氮排放与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废水、COD及氨氮排放与工业总产值呈同方向变化。不同行业在污染排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饮料制造业等是工业废水排放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别从三次产业和高能耗产业两方面实证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与其能源消耗之间显示出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耗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产业表现出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第三产业能耗与经济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GDP增长会引起部分高耗能产业能耗的增长,但各产业能耗的增长幅度有很大的不同,能耗需求增长最多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划分来看,上游的金属冶炼加工产业、石油炼焦加工等产业耗能大,但对GDP的拉动作用不显著,下游的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耗能较小,但是对GDP的拉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数据     
《经济》2003,(9)
图解: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增长了16.5%,与上月相比,稍有放慢,但仍为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点。近几年来,中国开始走出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日趋明显。与上月相比,在整体增速放慢0.4个情况下,重工业增长却加速了0.9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四成。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格、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加快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了衡量产业污染密集程度的方法,识别出我国工业行业中主要的三大水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三大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状况。整体而言,1997~2007年间东部地区一直是水、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中电力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自2001年以来呈现出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自2006年开始向中部转移,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我国1999年~2006年12大出口行业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影响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出口贸易中对废气排放量影响最大的行业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及制品业;其次是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塑料、橡胶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以及木材及木制品编结品业;再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此外,采掘业对废气排放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企业空间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的演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共同演化的视角,构建了资源型企业空间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的演化机制研究框架,运用2003—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大资源型产业的面板数据,对资源型企业空间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的"先生"和"后生"问题及其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资源型企业的成长集聚受到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其资源型企业的成长集聚具有"后生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受到行业资源型企业成长集聚的显著影响,其资源型企业的成长集聚具有"先生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共生性"特征明显,且后者更为明显,体现了该行业的产业布局更为优化和要素资源利用更为高效。  相似文献   

20.
碳关税是发达国家提出的针对高能耗的进口产品征税的一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一旦征收,我国出口贸易将受到强烈冲击。文章首先对美国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利用中美贸易与关税数据得出关税—出口效应,并以隐含碳排放较高的工业部门为例,定量分析了美国征收碳关税所导致的我国出口贸易的损失率。研究结果表明:碳关税的征收,不仅会降低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同时会降低出口贸易量;出口损失率最大的前五个部门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金属制品业,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出口损失率最大,损失率高达33.274 8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出口比重较多的部门的出口损失率维持在3%~4%;而出口比重最高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出口损失率也较高,为6.012 1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