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一、印度对华反倾销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反倾销数量不断增加 自1992年印度对华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对华的反倾销案什数越米越多,超过欧美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反倾销国家.根据wT0公布的的最新资料,从199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印度针对外国进口产品共发起了564起反倾销调查,而其中最大的对象国正是中国,高达117起,占印度反倾销立案总数的20.74%及中国遭遇反倾销总数(674起)的17.36%,为中国遭遇反倾销立案总数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院根据WTO 数据统计,印度是对中国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随着印度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不断攀升,作为其中重要反倾销程序的日落复审调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发展.文章通过使用最新数据资料,总结了印度对华反倾销日落复审案件的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中国企业应对印度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据WTO统计,印度已经连续多年以反倾销立案数量众多在全球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然而,在印度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中国一直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不仅反倾销数量众多而且涉案金额及涉案产品种类呈日趋上涨之势。尤其是2005年以后,印度对华反倾销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将对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以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为我国出口企业向在印度市场出口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WTO成立后至2005年,印度是对中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全球反倾销呈现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状况反而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情况.印度对华反倾销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而且这些原因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需要我国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计数模型,从WTO制度和贸易不对称角度分析了1994~2006年间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土耳其、墨西哥、阿根廷和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共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WTO制度和中外贸易不对称关系严重影响着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政策.中国加入WTO显著地增加了国外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中国双边贸易不对称度上升和中外双边贸易量的增加,引起国外对中国反倾销数量增加;中国对外反倾销调查数量增加会显著抑制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行动.  相似文献   

6.
入世与中国反倾销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及钠类提起反倾销诉讼以来,国外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案呈不断增长之势。到2000年末,我国遭受了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起诉共426起,居全球之首,且大多败诉。中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如果说90年代以前,主要是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组织以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方式“封杀”中国的话,那么自此以后,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印度等也开始“截击”。不仅如此,只要一国对华某项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越来越多地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起诉。据统计,截至2003年10月3日,全球发起的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共有540多起。在2001年,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到2002年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列全球首位。有专家预测,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到2005年将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8.
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利用个案初步考察了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然后构建一个"两国三地"价格竞争模型对反倾销措施的这两种贸易效应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002~2007年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案例10位海关协调税则(HST)代码涉案产品的数据,就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在不同阶段的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导致我国涉案产品对美出口减少,具有负的贸易限制效应,同时使韩国、印度等竞争国同类产品对美出口增加,存在正的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9.
系统分析了中国"打包"起诉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案的缘起、美国对华反倾销运作流程及其反倾销调查中的不当规则运用等问题,基于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运作流程的会计信息需求驱动,构建了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会计跟踪机制,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蔡玲 《经济界》2003,(6):63-65
一、中国成为反倾销重灾区 自1979年原欧共体对中国出口糖精发起首例反倾销调查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达460多起,涉及的商品达4,000多种,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33个。直接影响出口金额约160亿美元。1996年至今,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  相似文献   

11.
2008上半年,国外对我国启动反倾销案共37起,同比增加17起,立案数是自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2004年至2008年6月,国外对我国其发起反补贴调查19起,仅2008年上半年就启动6起。这表明中国企业正面临国际贸易争端时代“双反调查”并用的新挑战,必须冷静分析,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从去年1月5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金属丝网托盘征收最高达289%的反倾销关税开始,到2010年12月24日巴西对中国产不锈钢烹饪器皿和无缝碳钢管进行反倾销调查,总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启动了41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一国就发起11起.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企业和产品面临的倾销和反倾销形势 最新统计显示,到2001年底,中国出口商品遭受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起诉,总计达到428起,涉案金额数百亿美元.其中欧盟90起,美国78起,印度也达到了38起,另外如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墨西哥等国家对华反倾销起诉均超过20起.  相似文献   

14.
入世第一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强度有所减弱 中国是遭遇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9年8月欧共体对中国出口的糖精及盐类进行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2年底,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共计557起,其中反倾销511起,涉及中国产品的保障措施46起,涉及4000多种产品,影响出口贸易高达16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印度对华反倾销的数量和涉案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给发展良好的中印经贸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中国相关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为应对印度对华反倾销,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WTO规则和印度市场运行以及有关法律制度的研究,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各国正在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一些国家强化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滥用反倾销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这势必给中国等出口巨大的新兴经济体带来严峻考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与制裁的重灾区。而中国税收政策在积极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方面存在的缺陷是其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家》2003,(4):50-51
入世第一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强度有所减弱中国是遭遇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9年8月欧共体对中国出13的糖精及盐类进行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2年底,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13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共计557起.其中反倾销511起,涉及中国产品的保障措施46起,涉及4000多种产品.影响出13贸易高达16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背景资料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法律的重要内容。中国关于反倾销的立法最早开始吾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调整和规范倾销和反倾销、补贴和反补贴行为的行政法规,也是我国现行针对反倾销、反补贴的专门立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据统计,从1979年我国出口糖精及盐类首次遭到欧盟反倾销以来,截止2001年9月底,共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452起。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受理反倾销案件11起。其中已经作出最终裁定的5起,作出初步裁定的2起,已经立案并正在进行初步调查的4起。11起案件涉及到轻工、钢铁、化工等多个行业。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并正在研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严峻形势 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糖精出口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拉开了国际对华反倾销的序幕,从此,"中国制造"频频在反倾销名单上亮相.  相似文献   

20.
唐凌 《企业活力》2006,(4):32-33
<正>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第一起反倾销,到2004年年底, 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已达691起。涉及五金、化工、轻工、纺织、土畜产、机械电子、家电等4000多种商品,涉案金额100多亿美元。这些案中裁定倾销成立的占 60%以上,其立案数、裁定率均居世界各国之首。从1979年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平均每年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案件23.2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2002年-2004年,平均每年 52.7起,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