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探寻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对于我国目前飞速发展的银行卡产业而言,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要认真思考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道路,探寻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银行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这次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金融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金融监管的模式和监管的效率等方面引发了学界和社会的深思和探讨.本文从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国家的影响和改革方案,浅析了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和发展新动向,以期能引发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是个坏事,但是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好事,力促经济管理者和决策者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走向和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可持续增长我们喊了好多年,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实现可持续增长一直是众说纷纭。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中国经济虽然在过去一直取得高增长,但是需要一个重大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银行卡产业正经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正确认识,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历史、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综合考虑.本文分别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转接清算业务、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的市场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这次保经济增长.已经不可能象1998年那次那样,依据扩大出口来达到目标了。原因是:首先,如果我们继续试图通过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那就必然回到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上,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迟早是要出问题的;其次,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全球的消费和实体经济,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已开始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风波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向相当广阔的领域里蔓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和经济多元化格局的影响开始显现,新兴国家受到关注,有更多的话语权,国际金融中心漂移的速度会因此而加快.这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国际金融和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调整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战略和战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值此春暖花开之际,浙江省银行卡宣传活动正式揭开帷幕.这次以"银行卡之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目的是号召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使用银行卡,倡导电子货币的应用;展示银行卡发展为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树立政府、中国银联、商业银行在银行卡产业发展中的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对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理解、支持和重视,集合社会力量,建设民族自主品牌,全面拓展受理市场,提升民族银行卡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储值卡的发展及对银行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储值卡应运而生,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储值卡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技术手段,均与银行卡较为相似,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替代银行卡进行消费的潜质,这势必对银行卡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储值卡自身特性出发,分析其对银行卡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银行卡产业如何面对这种挑战.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我国银行卡工程建设步伐,由广东银联倡议发起,全国银行卡总中心和全国15个城市中心40多位代表参加的“2000年首届银行卡城市中心联席会议”近期在广州隆重召开。会议认真贯彻朱镕基总理对银行卡建设的重要批示,以银行卡城市中心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主题进行全面研究和探讨。这次会议将对我国银行卡事业和银行卡城市中心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加入WTO后的银行卡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奠定了基础,并为我国建立银行卡组织作好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广东银联理事长孟建波在会上作了题为“对银行卡城市中心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的演讲,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和赞扬,现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今天,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复苏之路,无疑是各国抵御金融危机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伊春召开此次高层论坛,其目的就是要共同探讨金融如何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如何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避免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城市特别是传统资源型城市继续付出污染加剧、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