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物化劳动能否创造价值在理论界已成为热点。长期以来,在经济理论界中,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一般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钱伯海老师认为,物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并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的观点是一种理论扭曲。两种观点全然不同,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坚持、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试论现代成本控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新 《辽宁经济》2001,25(9):15-15
一、成本的经济本质  成本构成原理告诉我们,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要计算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工具磨损的价值,称为“物化劳动C1”;二要计算原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消耗的价值,称为“物化劳动C2”;三要计算劳动力消耗的价值,这一部分价值是按当时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所需生活资料价值计算的,以等级工资形式按劳分配,称为“生产者必要劳动V”,还有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M”,由于在生产过程之中,无须垫付资金,故尚未计算。所以马克思说:“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  相似文献   

3.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认为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涉及到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基本上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不能将要素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混为一谈。要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理论界对社会广主义条件下实行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探讨主要形成三种观点,一是人为是“三位一体”;二是认为劳动价值论,但认为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三是认为劳动创造和劳动分配是两个不同概念,按要素分配是多种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指出这三种观点,并对各种观点作了简要评述,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引导学生认真学好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于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及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等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当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劳动一般、商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和创造等角度对生产劳动展开了分析和阐述。该文认为,那种以是否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否为资本带来利润作为标准来判定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论断是片面的,只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用是否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作为标准,才能判断服务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相似文献   

7.
运用高新技术对安徽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的主体发生了从活劳动到死劳动到科学技术的演变 ,从而形成商品价值的主源泉也发生变化 ;衡量劳动的新标准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死劳动创造和转移价值 ;坚持劳动价值论须承认生产要素的劳动化 ;劳动价值补偿形式是按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的源泉归根结底只有三个:其一是常规投入的增长,即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地增加资本、劳动和土地这三样生产要素;其二是引起资本质量、土地质量和劳动质量变化的技术进步:其三是制度创新.相对来说,后两个是更加重要的增长源泉.  相似文献   

9.
劳动的新特点使学界对于"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观点产生了分歧,"活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否也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成为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以及"流水线推理模式"两个角度来分析,认为: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从起源上看属于活劳动,从结果和走向上看是它自己,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周凡生  许光伟 《特区经济》2006,1(9):320-322
价值构成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文章在理论演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转换的过程中,基于商品价值构成提出企业价值构成范畴及其理论。文章认为企业价值构成总体由两类资本耗费和两类剩余价值组成,它们的内部关系构成内在的企业价值分配关系,并体现一定的价值创造关系。文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协同劳动创造价值的一般命题。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它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和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我们以前坚持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党的“十五大”决议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为改革我国企业的分配制度打开了一条很宽的通道。生产要素的分配可以包括资本、技术等各种分配标准。我们知道,以劳动为标准分配的主要是工资、奖金等经济利益;按资本标准分配的是剩余(红利或亏损)和经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指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虚拟经济与日本的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虚拟经济的膨胀日本的国民资产中包括两个以价格形式存在、但其价格或资产总额并不真实反映所代表资产价值的虚拟成分。其一是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虚拟资本,即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它们并不是在生产中实际发挥职能的真实资本,而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一种资本存在形式。其二是土地资产。土地本身是一种有形资产,但用来计算其资产总额的土地价格,实际上并“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计算的”。也就是说,土地资产总额是地租资本化的结果。而不是土地价值的反映,因此也是一种虚拟经济成份。  相似文献   

15.
围绕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和创新劳动,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围绕剩余价值和剥削的科学内涵,剩余价值分配和剩余价值规律,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围绕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和实现条件,对再生产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围绕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理论进行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服务的概念问题和经济思想演 变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可分成生产性 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 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服务是 非交易对象,或只是从属于商品交易的 对象,因此服务不像商品那样具有独立 的交换价值。 马克思肯定了斯密的“生产性劳动 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的 观点。《资本论》主要涉及物质生产领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在21世纪的今天,资本的大量投入、知识、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因素介入生产过程及其日益凸现的推动作用是否形成了对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的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在财富分配中如何考虑劳动与非劳动因素?价值与财富有何区别?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章将一一解释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化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种深化与发展应当立于科学的基础上,所谓“突破”,也要符合现实,也要讲究概念与逻辑。“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以理服人,但物化劳动可以增强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助推力和催化作用,应当给予公正评价和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9.
马怀礼 《特区经济》2002,(12):51-53
<正> 一、商品的价值量与物化劳动的关系 (一)价值的本质 马克思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更抽象地说,价值就是劳动。这就是价值的质。劳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这种社会性是通过价值来体现的。价值关系“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用价值“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因此,说价值的本质是劳动,也就是说价值本质上是劳动者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但是,在商品社会里,“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由于有些人不能透过物的关系看到人的关系,对物产生了崇拜,马克思则认为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根源。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其根源也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内容包括:价值是劳动在一定经济关系下的表现,是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创造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形式的演化及其与价值实体的分离;生产力、价格等因素的变动使商品价值与商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在量上分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分离;三位一体公式的社会根源,等等。劳动价值论特点和优点在于其理论与逻辑上的统一性;它严格区分了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使用价值的运用;区分了劳动的具体形态与抽象内容;区分了价值实体与价值形式;它从发展变化中把握价值范畴,明确勾划出了价值从最基本交换关系中的原始形态,转化为具体的生产价格、垄断价格、以及派出生的土地价格、虚拟资本价格等范畴的逻辑过程及转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